乌鲁木齐机场疫情防控专班,一座城市的免疫系统如何运转?

驻站站 13 2025-04-30 07:35:53

专班诞生: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

2020年2月3日凌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迎来一架特殊的航班——机上载有124名从疫情严重地区返疆的旅客,这个后来被称为"首班处置"的事件,直接催生了疫情防控专班的组建。

"当时我们连夜搭建了临时处置区,所有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了19个小时。"首任专班指挥长马建军回忆道,最初的专班仅有12名成员,来自机场、疾控、海关等不同单位,却要应对每天数千名旅客的防疫查验。

随着疫情发展,专班迅速扩容至现在的157人规模,形成包含"前端查验-中端处置-后端转运"的完整链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独特的"三三制"人员构成:三分之一来自医疗系统,三分之一来自交通运输部门,三分之一来自社区服务单位,这种跨界的专业组合,使其兼具医学防控与公共服务双重能力。


科技防疫:看不见的"数字防线"

在T3航站楼的到达层,一套智能防疫系统正在无声运转,旅客走过专用通道时,红外测温、人脸识别、健康码核验在0.3秒内同步完成,这套由专班参与研发的系统,将传统需要3分钟的人工查验缩短至30秒。

"最困难的是处理系统误判。"技术组组长艾山江展示着后台数据:系统日均处理4.2万条信息,误报率需控制在0.05%以下,为此专班建立了"AI初筛+人工复核"的双保险机制,开发出适应少数民族面部特征的专用算法。

乌鲁木齐机场疫情防控专班,一座城市的免疫系统如何运转?

在行李转盘区,6台外形酷似机器人的设备引人注目,这些智能消杀机器人采用"过氧化氢雾化+紫外线"双重消毒技术,单次作业可覆盖800立方米空间,令人惊讶的是,其核心程序源自当地科研机构的一项民用专利,经专班改造后投入实战。


人性化服务:钢铁防线背后的温度

2021年8月,专班日志记录了一个特殊案例:来自阿拉木图的国际航班上有位听力障碍旅客,工作人员不仅准备了手语翻译设备,还特意将其安排在靠近服务台的位置,每隔2小时主动询问需求,这种"一人一策"的服务模式,现已形成标准化流程。

在重点旅客等候区,一些细节耐人寻味:座椅间距精确设定为1.2米,既符合防疫要求又保留活动空间;充电桩采用脚踏开关设计;甚至提供的饮用水都保持在40-50℃的适饮温度,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实则是200多份旅客问卷调查的成果。

"最感动的是收到哈萨克族老奶奶绣的防疫香囊。"护士古丽娜尔翻开工作相册,里面贴满了各语种的感谢便签,专班设立的"语言服务岗"能提供7种少数民族语言和5种外语服务,这个细节让国际旅客倍感意外。

乌鲁木齐机场疫情防控专班,一座城市的免疫系统如何运转?


应急机制:与病毒赛跑的"特种部队"

2022年冬季某日凌晨,专班接到紧急通报:即将降落航班上有发热旅客,在飞机落地前的27分钟里,应急处置组完成了从防护装备穿戴到负压隔离区准备的全部工作,事后复盘显示,整个过程涉及9个环节、23名人员的无缝衔接。

"我们的演练具体到每个转身动作。"应急组组长展示的培训手册上,连防护服穿脱就有17个标准步骤,每月进行的"双盲演练"(不提前通知时间、不预设场景)保持着100%的达标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创新采用的"蜂群工作法"——将大团队拆分为多个5人小组,既能快速响应又避免交叉感染。

在物资储备库,智能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着187类防疫物资的存量,其中N95口罩的储备策略尤为特别:常规储备5天用量,同时与3家本地企业签订"4小时应急供应协议",这种"动态储备"模式后被多个机场借鉴。


数据背后的城市守护者

截至2023年6月,专班累计查验航班12.8万架次、旅客1534万人次,处置发热病例732例,实现工作人员零感染、交叉感染零发生,这些数字背后,是专班成员平均每天步行2.6万步、全年无休的工作常态。

乌鲁木齐机场疫情防控专班,一座城市的免疫系统如何运转?

"最久连续工作记录是58小时。"90后民警小杨的防护面罩上总凝着水汽,像他这样的专班成员,每人年均使用防护服超200套,按每套穿脱20分钟计算,仅这项日常就耗费约67小时。

心理学专家为专班设计的"三分钟解压法"颇具特色:利用工作间隙进行深呼吸、肌肉放松和积极心理暗示,这种高效的心理干预方式,使成员焦虑量表评分下降42%。

上一篇:乌鲁木齐机场防疫指挥,一场没有硝烟的空中阻击战
下一篇:河南疫情再起,当健康码遇上黄河水,我们该反思什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