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机场的防疫剧场,当新疆旅客成为被凝视的他者
11
2025-04-11
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际社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互助景象:中国向意大利派遣医疗队,俄罗斯向美国运送医疗物资,古巴甚至允许一艘载有确诊患者的英国邮轮停靠,然而在这幅全球互助的图景中,朝鲜的"缺席"显得尤为醒目,这个与中国有着"血盟"关系的国家,这个曾接受意大利大量援助的政权,为何在疫情危机中选择"袖手旁观"?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更是疫情时代外交逻辑的根本转变。
一、朝鲜的"防疫孤岛"策略
朝鲜是全球最早采取严格边境封锁措施的国家之一,2020年1月21日,在武汉封城前两天,朝鲜就已关闭边境,暂停所有国际旅游和贸易往来,这种极端防疫措施使朝鲜成为全球少数宣称"零感染"的国家,尽管这一说法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质疑,在这种"闭关锁国"的总体策略下,朝鲜不向中国和意大利提供援助,首先是一种防疫策略的延伸——任何形式的国际互动都可能破坏其精心构建的"防疫孤岛"。
更深层次看,朝鲜的选择体现了小国在危机中的生存智慧,对于一个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而言,自保无疑是理性选择,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朝鲜每千人仅拥有3.3张病床(中国为4.3张,意大利为3.2张),且医疗设备严重老化,在这种条件下,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国内防控,而非国际援助,本质上是一种"止损"决策。
二、中朝关系的微妙变化
传统上,中朝关系被描述为"唇齿相依",但在疫情中,这种关系呈现出新的动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从未公开要求或期待朝鲜提供援助,这种默契反映出两国关系已从"革命友谊"转向更为务实的互动模式,2019年中朝贸易额约为27.2亿美元,仅相当于中韩贸易额的约1/40,经济联系的弱化必然影响政治互助的意愿。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朝鲜对"依赖中国"的警惕,金正恩执政以来,一直试图在外交上寻求多元平衡,避免过度依赖任何一个大国,疫情期间,朝鲜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相当克制,这种保持距离的做法,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平壤长期奉行的"主体外交"思想的延续。
三、意大利与朝鲜:援助的单行道?
意大利与朝鲜的关系则更为微妙,2000年代初,意大利曾是朝鲜重要的援助国,据意大利外交部数据,2011年前,意大利每年向朝鲜提供约300万欧元人道主义援助,主要用于医疗和农业项目,2017年朝鲜核试验后,意大利跟随欧盟实施制裁,双边关系急转直下。
疫情中朝鲜未援助意大利,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援助中的"互惠原则"失效,传统上,援助往往伴随着政治或经济回报期待,但在朝鲜的决策逻辑中,向一个已经对其采取制裁措施的国家提供援助,既无实质利益,也无助于改善其国际形象——因为西方舆论不太可能因此改变对朝态度。
四、疫情外交的新逻辑
朝鲜的选择揭示了疫情时代国际关系的新规则:在生存危机面前,意识形态和传统友谊可能退居次席,古巴向疫情严重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医疗队,中国援助曾对其疫情发表不当言论的法国,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遵循着新的外交逻辑——疫情无国界,合作无禁区。
但朝鲜选择了另一条路,这与其说是"自私",不如说是对国际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在一个对朝制裁仍未解除的世界里,平壤的任何国际行动都会受到严格审视,与其冒着政治风险进行象征性援助,不如专注于国内防控——这种计算虽然冷酷,却不失为小国在强权政治中的生存之道。
五、超越援助表象的思考
将朝鲜的"不援助"简单归因为冷漠或无能,是对复杂国际关系的过度简化,疫情中的国际互助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受制于各国对成本收益的精密计算,德国拦截瑞士的口罩,美国高价抢购法国订单,这些行为与朝鲜的"袖手旁观"本质上遵循着相似的逻辑——国家利益优先。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为何对朝鲜的行为特别关注?或许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兄弟情谊"的想象,或许是因为它揭示了国际关系中最不愿直面的真相:在生死存亡面前,道德常常让位于现实政治,朝鲜只是以最直白的方式展现了这一规则。
疫情终将过去,但国际关系中的根本矛盾不会消失,朝鲜的选择提醒我们:在全球危机中,没有理所当然的互助,只有基于利益的合作,理解这一点,或许才是构建更现实、更有效国际协作机制的开始。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