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文化交流的版图上,向来存在着一条隐形的"文化输入输出链"——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出文化似乎已成常态,近年来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正在打破这一固有模式:南京的文化元素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输...
疫情第三年,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南京码"蓝了、"南昌要隔离吗"成为问候语、"48小时"成了最敏感的数字,这些词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防疫密码,却也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道透明的高墙,当防疫措施从应...
二维码如何成为南京市民的"数字通行证"? 2021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突发疫情,让这座历史名城瞬间进入高度警戒状态,面对Delta变异株的快速传播,传统的纸质登记和人工排查已无法满足防疫需求。"南京...
当金陵与洪都相遇在防疫十字路口 2023年,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南京与南昌,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二十条"和"新十条"的框架下,正以不同策略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挑战,一边是六朝古都的"柔性网格化...
2022年3月,南昌市民的手机相册里突然多了一种特殊图片——底色泛黄、中央嵌着黑白方块的"南昌疫情码",这张看似普通的二维码,却在短短72小时内完成了从陌生符号到生存必需品的身份跃迁,它不仅是数字...
在这个健康码决定行动自由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上演着一出荒诞剧,南京市民突然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成了"黄码",而远在长沙的旅客则陷入"要不要隔离"的焦虑中,这场景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城市剧本杀",只不...
意料之外的疫情连锁反应 2021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的Delta变异株疫情爆发,迅速蔓延至全国多个省市,令人意外的是,远在800公里外的长沙,竟成为受波及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截至8月初,长沙报告了多例...
《当学术超越政治:南京大学台湾校区的"非典型"存在》 在两岸关系复杂多变的当下,教育交流却以其独特的韧性持续发展,2021年,南京大学台湾校区的设立成为两岸教育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所设立在政治敏感...
2021年夏天,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爆发后诞生的"南京码",与武汉市民面对的新一轮隔离政策,构成了中国防疫叙事中一组耐人寻味的镜像,这两座城市在疫情史上都承载着特殊符号意义——武汉是疫情原爆点的"罪城",...
2022年,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而中国各地的防疫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南京的“场所码”与贵阳的“隔离政策”成为近期热议话题,一边是科技赋能的精准防控,另一边是民生关切的隔离措施,两种防疫模式背后,折射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