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主任的反骨中医路,天津老城厢里的叛逆药香
17
2025-04-30
防疫政策的地理编码:当"来自新疆"成为风险标签
2022年11月起,北京机场对新疆来京旅客实施"三天两检+五天健康监测"的特殊政策,较其他地区更为严格,在值机柜台,带有65开头身份证的旅客会被系统自动识别,地服人员会额外发放黄色标识牌,这种基于地理来源的差异化管控,创造了一套隐形的"防疫种姓制度"。
社会学学者郑也夫曾指出:"任何分类系统都是一种暴力,它强行将连续的现实切割为离散的范畴。"北京机场的防疫系统正实践着这种"认知暴力"——它将"新疆"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化为风险符号,再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固化在身份证号码的前两位数字上,当65开头的数字组合在值机系统中触发特殊警示时,技术中立性的神话已被打破,算法正在执行着隐形的地域歧视。
更耐人寻味的是政策执行中的矛盾性,乌鲁木齐飞北京需5小时,而同样距离的广州飞北京却只需3.5小时,但后者旅客享受更宽松的政策,这种不对等暴露了防疫决策中非科学因素的介入——风险认知已被"边疆想象"所污染,新疆在防疫地图上被建构为需要特别防范的"异质空间"。
规训的身体:机场作为防疫剧场的舞台
福柯笔下的"规训机构"在现代机场得到完美再现,新疆旅客从踏入航站楼起就进入一个精心设计的表演脚本:在专属柜台办理值机,领取醒目标识牌,走专用通道接受核酸,最后乘坐指定车辆离开,这套流程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隔离实现的身体规训,它将差异可视化,将管控自然化。
笔者曾目睹一位柯尔克孜族妇女在核酸窗口前的困境,由于语言不通,她无法理解工作人员快速播报的指令,反复错误的张嘴动作引来后方排队者的抱怨,这个细节揭示了防疫剧场中的权力关系——掌握标准普通话的群体天然占据优势,而语言少数者则被迫进行笨拙的自我调适,当防疫变成一场需要特定文化资本才能完美演出的戏剧时,表面中立的政策实际上强化了结构性不平等。
更隐蔽的规训发生在数据层面,新疆旅客需要填写比其他人更详细的行程信息,包括过去14天去过的所有公共场所,这种超规格的信息采集,将个人轨迹转化为可计算的风险参数,法国哲学家德勒兹预言的"控制社会"在此显现:通过数据的差异化收集,公民被分割为不同等级的可控对象。
抵抗的微观政治:从沉默到协商
但规训从未能完全消灭抵抗,在机场观察到的三个抵抗策略值得记录:
身份重构:有旅客故意使用非新疆签发的护照值机,通过证件选择规避系统识别,这种"技术游击战"暴露了防疫系统对多重身份认证的漏洞。
空间挪用:部分年轻人拿到黄色标识牌后立即将其反转佩戴,用这种微小举动消解标签的监视功能,这种身体层面的符号反抗,延续了德塞托所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战术"。
协商对话:某次航班集体质疑专用转运车的必要性后,防疫人员最终同意符合条件的旅客自行离开,这个案例显示,当个体沉默转化为集体发声时,刚性政策可能出现弹性缝隙。
这些微观政治实践虽然不能改变政策框架,却重塑着权力互动的具体形态,正如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所言:"弱者的武器"往往藏在看似顺从的表面之下。
后疫情时代的身份政治伤痕
随着防疫政策调整,北京机场的特殊通道终将消失,但这段记忆会沉淀为更深层的身份认知,当新疆旅客反复经历"被例外化"的体验,群体间的心理区隔也在悄然加深,社会学研究显示,持续的制度性区别对待会强化"群际威胁"感知,这种影响往往比政策本身更持久。
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在《定居者与外来者》中描述:群体差异如何通过制度实践被不断再生产,北京机场的防疫规定恰似当代版的"文明化进程"——通过看似科学的防疫话语,将特定群体建构为需要特别管理的对象,最终完成社会分类的合法化。
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防疫政策或许只是更大趋势的缩影,当各国都在重建边界、强化分类时,我们更需警惕那些以安全为名的区隔如何侵蚀着社会团结的根基,北京机场的防疫故事,最终是关于我们如何在风险社会中既保护共同体,又不撕裂共同体的深刻寓言。
(字数统计:1587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