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记忆的双城记,长春与南昌的疫情时空对话
28
2025-05-22
2023年初,辽宁沈阳再次成为疫情焦点,随着确诊病例的增加,当地政府迅速启动问责机制,多名官员被处分,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舆论场中既有对"铁腕追责"的称赞,也有对"问责是否真正解决问题"的质疑。
在这场看似雷厉风行的问责风暴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基层防疫人员的超负荷运转、政策执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以及问责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沈阳的疫情问责,不应仅仅停留在"谁该负责"的层面,而应追问:为何同样的错误反复出现?为何基层防疫人员成了"背锅侠"?
沈阳此轮疫情最初发现于某区的大型农贸市场,由于人员流动密集,病毒迅速扩散至多个社区,尽管当地迅速启动封控措施,但仍有部分病例外溢至周边城市,引发区域性防控压力。
这些问题的暴露,直接触发了后续的问责程序。
沈阳市政府通报显示,此次被问责的包括:
表面上看,问责机制迅速且严厉,符合公众对"零容忍"防疫的期待,但细究之下,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许多一线防疫工作者反映:
问责固然必要,但如果仅停留在处理几个责任人,而不解决系统性短板,类似问题仍会重演。
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疫情→问责→再疫情→再问责"的循环,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现行问责制度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疫情暴发后,地方政府往往急于"给公众一个交代",迅速处理一批干部,但这种"运动式问责"容易导致:
沈阳此轮疫情中,流调滞后与核酸检测混乱暴露出技术支撑不足:
问责名单上却未见对技术升级滞后的反思。
防疫不仅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市民配合,但当前模式中:
要打破"疫情-问责"的恶性循环,需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沈阳的疫情问责风暴,反映了中国防疫体系中的深层矛盾。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处理多少人,而在于从每次疫情中吸取教训,完善制度。
如果只满足于"有人担责",而忽视基层困境与技术短板,那么下一次疫情来袭时,我们仍会陷入同样的循环,唯有将问责转化为改革动力,才能让防疫体系真正走向科学化、精细化。
(全文约2200字)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震撼心灵的艺术之美 评论:令人陶醉,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