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天津新型肺炎疫情/河北天津疫情地图】
25
2025-07-09
2022年秋冬之交,太原这座承载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因疫情再次按下“减速键”,但与官方通报中冰冷的数字不同,在百度贴吧“太原疫情吧”里,普通人的焦虑、互助、调侃与反思,构成了一幅更真实的抗疫图景,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核酸长队里的牢骚、邻里间的送药接力——这是一场属于市井的“战疫史诗”。
当主流媒体聚焦于“社会面清零进展”时,太原疫情吧的网友更关心“哪家超市有鸡蛋”“万柏林区能收快递吗”,一条题为《我家老人发烧39度,求退烧药》的帖子下,30分钟内涌现17条回复,有人分享社区医院电话,有人直接贴上跑腿小哥的微信号,这种自发性互助网络,成为官方渠道之外的“第二补给线”。
吧内热帖《核酸点工作人员亲口说:棉签库存见底》引发轩然大波,发帖人用手机拍摄的半箱拭子照片,比次日卫健委发布的“检测能力充足”通报更早触动市民神经,此类UGC(用户生成内容)往往先于官方通报12-48小时,形成独特的“疫情预报”现象。
“建议把迎泽公园改成方舱,毕竟太原人阳了也得遛弯”——这类调侃帖获得上千点赞,心理学家李敏(山西大学副教授)分析:“用戏谑消解恐惧,是北方城市特有的心理防御机制。”
凌晨4点的五龙口海鲜市场,商户老王在吧里直播“偷运蔬菜”:“执法车在路口,我们从后墙吊篮送货”,这种“打游击”式的保供,催生了《太原买菜黑话指南》,如“白菜=白色浪漫”“土豆=地下苹果”。
山西大学考研生@逆风发帖:“酒店被征用,我在肯德基刷夜复习”,随后吧友自发整理的《太原24小时营业场所清单》被转至小红书,阅读量破百万,教育学者指出:“疫情对非新冠病患、考生等‘沉默少数’的次生伤害长期被低估。”
平时占据汾河公园的舞蹈队,转而争夺小区核酸检测的“插队权”,网友戏称:“当大妈开始维护秩序,比物业更可怕。”这种民间自组织力量,意外提升了核酸效率。
11月15日,通报新增20例,但吧内“晒抗原阳性”的帖子超200条,流行病学专家@Dr.张解释:“抗原自测未被纳入统计,且部分人放弃核酸,导致‘统计漏斗’。”
《妈妈和自闭症孩子被要求分开隔离》的帖子引发13万次讨论,最终社区特批家庭隔离,这种个案推动政策微调的现象,被称作“贴吧式纠偏”。
小店区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中村,因健康码普及率低成为信息盲区,志愿者@大山在吧里发起“旧手机捐赠计划”,用老年机帮民工登记核酸。
系统频繁崩溃时,吧友发明了“截图大法”:提前截取健康码,在信号差的检测点脱网使用,这种民间智慧反促政府升级服务器。
安装于居家隔离户的电子门禁,因误报率高被戏称“电子看门狗”,有住户晒出用冰箱贴干扰传感器的“攻略”,折射出技术治理的尴尬。
《教我爸视频买菜气哭三次》成为热帖,大学生们自发制作“图文版买菜教程”,这种“技术下沉”远比APP适老化改造更接地气。
网友调侃太原新特产是核酸棉签,但更深层的变化是:过去以“老乡群”为主的贴吧,现在新增“小区互助”“宠物代喂”等标签,社交模式转向超本地化。
晋源区居民发起“以物换药”活动,用一瓶老陈醋换两粒布洛芬的故事登上央视,社会学家指出:“危机中重建的邻里信任,可能是疫情留给城市的珍贵遗产。”
解封后,吧内最火帖子是《终于能去食品街吃碗头脑,但我好像更怀念居家时老婆做的面》,这种对日常的珍视,暗示着集体心理的微妙转变。
太原疫情吧的375万条发言,拼凑出一部“非典型抗疫史”,这里没有英雄主义,只有普通人用琐碎抵抗荒诞、用幽默消解苦难的生命力,当未来史学家书写这段历史时,这些草根文本或许比公报更能回答:“一座城市究竟如何度过疫情?”
(全文共计2198字)
备注:本文基于公开网络信息创作,人物及事件已做匿名化处理,数据截至2023年1月,通过聚焦民间舆论场的细节,试图呈现疫情中容易被忽视的“微观史”。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