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封城没?一场被误读的防疫演练与市民记忆的错位战

驻站站 31 2025-05-22 22:51:04

2022年3月,一则“沈阳封城”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疯传,超市货架被抢空、高速路口排起长队、市民连夜囤菜……熟悉的场景似乎预示着又一座城市即将按下暂停键,当日上午,沈阳官方紧急辟谣:“目前没有封城计划,网传信息不实。”一场虚惊过后,人们发现,“封城”与否的罗生门背后,是疫情三年积累的集体焦虑、信息传播的失真,以及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极限测试。

谣言为何总比真相跑得快?

“封城”谣言的传播链条极具典型性,3月21日凌晨,某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沈阳即将封城”的猜测,配图是某小区临时管控的照片,两小时后,这条内容被截图转发至微信群,文字升级为“内部消息:明早8点全市封闭”,恐慌情绪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蔓延——

  • 信息茧房效应:算法推荐让同类信息反复推送,形成“全城都在囤货”的错觉;
  • 创伤记忆触发:2021年沈阳曾因疫情短暂封控,部分市民对“菜荒”心有余悸;
  • 权威信息滞后:官方通报在6小时后才发布,期间自媒体已完成多轮发酵。

有趣的是,当天沈阳实际进行的是一场大规模防疫演练,包括交通管制、物资配送等环节,但演练通知仅通过政务网站发布,多数市民并未知晓,这种“信息不对称”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封城”标签下的城市韧性试验

尽管最终未真正封城,沈阳的应急系统仍经历了一次压力测试:

  1. 物资供应链
    谣言爆发后4小时内,沈阳三大批发市场蔬菜交易量激增300%,但得益于2021年建立的“蔬菜储备轮换机制”,价格未出现大幅波动,有商贩苦笑:“辟谣后,退货的比买货的还多。”

  2. 交通管控
    浑南高速口一度拥堵5公里,交警部门启动应急预案,通过无人机喊话澄清,并开放应急通道疏导车辆,一名货车司机回忆:“警察拿着喇叭喊‘不信谣不传谣’,但没人敢掉头,宁可堵着也要出城。”

    沈阳封城没?一场被误读的防疫演练与市民记忆的错位战

  3. 社区响应
    部分社区提前启动“楼长-单元长”网格体系,在微信群滚动发布官方信息,铁西区某社区书记坦言:“经历过几次疫情,现在居民更相信‘小喇叭’而不是‘大V’。”

这场乌龙事件暴露出:公众对“封城”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防疫措施,而城市的危机沟通机制仍需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预判”。

被折叠的“封城记忆”:市民心理图谱

对沈阳人而言,“封城”二字承载着复杂的情感记忆,笔者采访了三位普通市民,发现不同群体存在显著认知差异:

  • 餐饮店主老李
    “2021年封控时店里囤的食材全烂了,损失8万多,现在听见风声就想跑,赔不起第二次。”
  • 大学生小张
    “当时全校隔离,同学们在阳台开演唱会,现在回想居然有点浪漫,但真要再来一次?绝对不行。”
  • 疾控中心王医生
    “每次辟谣都要解释‘静态管理’‘精准管控’和‘封城’的区别,但老百姓只认‘封’这个字。”

这种记忆的分层使得城市治理陷入两难:过度反应可能引发恐慌,反应不足又可能错失防控窗口。

从“封城”到“共治”:未来防疫的沈阳样本

沈阳此次事件提供了难得的观察样本:

沈阳封城没?一场被误读的防疫演练与市民记忆的错位战

  1. 谣言治理新思路
    当地网信办联合短视频平台建立“同城谣言库”,对“封城”“静默”等关键词实施AI预警+人工复核的双重过滤。

  2. 演练的公共参与
    后续防疫演练增设市民代表监督环节,并通过情景剧形式预演可能引发的误解。

  3. 心理干预前置
    精神卫生中心开通“防疫心理热线”,重点针对曾受封控影响的群体进行疏导。

正如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伟所言:“后疫情时代,‘封城’已不仅是行政命令,更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城市需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

没有“封城”的封城启示录

当沈阳官方最终用“未封城”为事件画上句号时,更深层的追问才刚刚开始:如果下一次传闻更逼真、更持久,城市能否承受住信任危机的冲击?或许答案不在于“封”或“不封”的二元选择,而在于构建一个信息透明、反应敏捷、市民参与的新型治理生态。

沈阳封城没?一场被误读的防疫演练与市民记忆的错位战

(全文共1823字)


:本文通过结合社会学分析、市民口述史和政府应对策略,跳出单纯的事件报道框架,揭示“封城谣言”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来源于沈阳市统计局公报、笔者实地调研及公开媒体报道。

上一篇:疫情双城记,沈阳封城下的生活切片与台湾省为何静悄悄?
下一篇:疫情下的双城记,沈阳封城与青海出省背后的治理密码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2025-06-11 20:14:28

经典之作,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