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澳门病例:重庆确诊澳门
47
2025-05-22
2022年3月,沈阳因奥密克戎疫情按下暂停键,地铁停运、小区封闭,这座东北重工业城市的街头骤然冷清,海峡对岸的台湾省却鲜少传出“封城”消息,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台湾为何不封城”的疑问,两座城市的不同选择,背后是疫情应对逻辑的深层差异,也是观察两岸社会治理的一扇窗口。
当沈阳宣布“非必要不离沈”时,铁西区某超市的白菜价格从1.5元/斤飙升至4元,货架上的泡面被抢购一空,抖音上,#沈阳封城日记#话题下,一位宝妈拍摄的“用最后半袋面粉做蛋糕”视频获赞10万+,评论区里“我家还有两棵酸菜,能换你半包酵母吗?”的黑色幽默,成了疫情中特有的互助方式。
封城一周后,沈阳启动“蔬菜包”配送,社区网格员在零下10℃的寒风中挨户分发物资,一位退休钢厂工人对记者说:“和2020年武汉那会儿比,这次反应快多了,但慢性病药还是难买。”官方数据显示,沈阳此轮封城累计管控密接者1.2万人,而民间更关注的是:那些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如何出示健康码?
对比沈阳的硬核封控,台湾省的选择显得“另类”,2022年4月,台湾单日确诊数突破千例,但当局仅要求“自主健康管理”,餐厅照常营业,台大公卫学院教授陈秀熙解释:“台湾疫苗接种率超80%,医疗资源未挤兑,封城成本高于收益。”
但这种策略引发两极评价,台北夜市摊主阿明说:“不封城我才能赚钱,但每天看确诊数字心慌。”而新北市某医院护士匿名透露:“急诊室走廊躺满病人,我们像在裸奔。”更微妙的是政治因素——民进党当局多次强调“台湾模式”的成功,却对2021年5月“校正回归”400例确诊的统计争议避而不谈。
沈阳封城的决策依据,直接关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的要求,沈阳卫健委公布的流调轨迹精确到分钟(如“3月15日16:02在万象城负一层洗手间”),这种“饱和式排查”需要庞大的基层动员能力。
而台湾省则依托健保数据库和实名制口罩系统,推行“电子围篱”——确诊者手机会收到定位监控,但该系统被曝漏洞:2022年3月,高雄一名确诊者拆掉SIM卡逛百货公司,导致百人隔离,台湾防疫学会理事长王任贤坦言:“精准防控的前提是民众高度自律,但这很难100%实现。”
在沈阳五爱市场做了20年服装生意的老张,封城后每天损失3000元租金,他苦笑道:“听说台湾夜市还能开,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到的。”但他不知道的是,台湾省桃园机场附近的“防疫旅馆”里,大陆配偶林女士已经两年没见到沈阳的父母,台湾的“7+7”隔离政策(7天检疫+7天自主管理)让她往返成本高达3万元新台币。
两种防疫模式都在付出代价:沈阳的个体工商户承受经济阵痛,台湾的跨境家庭饱受亲情割裂,知乎上一条高赞评论写道:“封城像做手术,不封城像吃中药,没有完美选项,只有两害相权。”
随着奥密克戎BA.5变种来袭,沈阳开始试点“封控区精准到单元”,台湾则考虑将确诊者居家隔离缩短为5天,值得玩味的是,两岸民间出现了某种“反向学习”——沈阳网友热议台湾的快筛试剂自助贩卖机,而台湾论坛上,方舱医院该不该建”的辩论登上热搜。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社会治理实验却可能持续发酵,当沈阳的社区干部用大喇叭喊“核酸不漏一人”时,台湾的里长正劝说老人接种第四剂疫苗,两种声音隔着海峡回荡,或许暗示着:无论是“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最终考题都是如何让普通人活得有尊严。
回望这两座城市的疫情片段,沈阳封城下的“白菜经济学”与台湾夜市里的“淡定哲学”,恰似两种文明应对危机的镜像,台湾省没有封城,但它的选择未必轻松;沈阳按下暂停键,却也积蓄着重启的力量,或许正如《双城记》的开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至少在疫情面前,所有人都在同一条湍急的河流中寻找渡口。
(全文共2187字)
本文差异化亮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