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疫情管控,辽宁疫情控制中心】
48
2025-05-22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口罩成为全球生活的必需品,严格的防疫政策让“戴口罩”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口罩逐渐从“强制”走向“自愿”,在沈阳这座东北重镇,街头巷尾还能看到多少口罩?人们的选择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
本文将通过实地观察、数据分析和市民采访,探讨沈阳当前的口罩现状,并深入剖析戴口罩与不戴口罩背后的社会心态变化。
在沈阳的地铁、公交上,戴口罩的比例仍然较高,尽管官方已不再强制要求,但许多市民出于习惯或对密闭空间的担忧,仍选择佩戴,一位地铁工作人员表示:“大约60%的乘客会戴口罩,年轻人相对较少,中老年人更多。”
走进沈阳的中街、万象城等商圈,戴口罩的人明显减少,在餐饮店内,几乎无人佩戴口罩,一位奶茶店店员笑着说:“现在除了服务员偶尔戴一下,顾客基本不戴了,大家更关心的是吃什么,而不是防什么。”
医院作为高风险场所,医护人员和部分患者仍坚持戴口罩,而在中小学,情况则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戴口罩较多,而高中生、大学生则基本“放飞自我”,一位小学老师透露:“家长会要求孩子戴,但孩子们一放学就摘了。”
根据某本地生活平台2023年12月的调查数据:
对比2022年同期数据(80%以上戴口罩),沈阳的口罩佩戴率已大幅下降。
部分市民,尤其是老年人,仍然对病毒保持警惕。“我老伴身体不好,出门买菜还是戴着安心。”一位70岁的沈阳大爷说道。
戴了三年口罩,很多人已经形成肌肉记忆。“有时候出门忘了戴,反而觉得少了点什么。”一位上班族坦言。
有些人戴口罩并非因为怕病毒,而是为了减少社交压力。“戴上口罩不用化妆,还能避免被熟人认出来,挺方便的。”一位年轻女性分享道。
在部分场合,如医院或地铁,看到别人戴,自己也就跟着戴了。“反正不费事,戴着总比不戴强。”一位市民表示。
许多年轻人认为,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已大幅降低,没必要再戴口罩。“现在感染也就是感冒症状,戴不戴无所谓。”
长期戴口罩会导致呼吸不畅、皮肤问题,尤其是在东北的冬天,眼镜起雾更是麻烦。“终于能自由呼吸了,谁还想戴?”一位大学生说道。
当大多数人都不戴时,个体也会受到影响。“如果街上就你一个人戴,反而显得奇怪。”一位市民坦言。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在流感高发季或人员密集场所,戴口罩仍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手段,但不建议长期强制。
辽宁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明认为,口罩的“去留”反映了社会从“集体防疫”到“个体选择”的转变。“口罩可能会像雨伞一样,成为一种‘按需使用’的工具,而非日常必需品。”
沈阳的口罩现状,是中国后疫情时代的一个缩影——从全民佩戴到个体选择,从恐惧到淡然,口罩不再是一种“政治正确”,而是回归到它的本质:一种可选的防护工具。
或许我们不会再讨论“沈阳还戴口罩吗”,而是会更理性地看待它的存在——需要时戴上,不需要时放下,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常态化防疫”。
(全文共2037字)
你是沈阳人吗?你现在还戴口罩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XXXX——一部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