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记忆的双城记,长春与南昌的疫情时空对话
23
2025-05-22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口罩从日常防护品一跃成为战略物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国,承担了超过70%的全球供应,而沈阳——这座以重工业闻名的东北老城,却在口罩产业的爆发中扮演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隐形冠军”角色。
鲜有人知的是,沈阳的口罩产业并非疫情催生的“临时工坊”,而是扎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深厚制造基因,从国营时期的劳保用品厂,到如今智能化无尘车间里的KN95生产线,沈阳口罩企业的兴衰沉浮,暗藏着一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微观史诗。
沈阳的口罩产业最早可追溯至建国初期的国营劳保用品厂,作为东北重工业配套体系的一环,沈阳橡胶厂、东北制药等企业下属的劳保车间,长期生产防尘口罩供应鞍钢、一汽等大型国企,这类粗棉纱口罩虽技术简陋,却奠定了产业基础。
2003年非典疫情中,沈阳的盛京医疗用品厂(现为“浩宁实业”)率先改造生产线,日产口罩突破10万只,成为东北三省主要供应商,这一时期,沈阳企业积累了应急转产经验,但疫情结束后,多数工厂又回归低端劳保市场。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当日,沈阳新松机器人连夜改造自动化生产线;老牌药企东北制药将保健品车间改为熔喷布生产线;甚至原本生产汽车隔音棉的华晨宝马供应商“金杯纤维”也加入战局,据沈阳市工信局数据,2020年2月,沈阳口罩日产能从30万只飙升至500万只。
与传统认知不同,沈阳口罩产业升级的核心并非人力,而是智能化改造:
2020年3月,熔喷布价格从2万元/吨暴涨至70万元/吨,沈阳周边涌现数百家“倒爷公司”,甚至有人用殡葬业的无纺布冒充熔喷布,浑南区一家名为“辽宁康洁”的企业因倒卖劣质原料被查处,揭开了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2020年4月后,沈阳口罩企业纷纷瞄准海外市场,但很快遭遇陷阱:
2021年起,全国口罩产能过剩,沈阳超200家临时注册企业注销,幸存者如“浩宁实业”转向医用防护服,“沈阳紫竹”则研发可降解植物纤维口罩,试图打开高端市场。
少数技术派企业悄然崛起:
沈阳口罩产业的跌宕历程,折射出东北经济的深层矛盾——既有重工业底蕴的快速响应能力,又受困于粗放增长惯性,当口罩褪去“暴利光环”,真正留下的,或许是沈阳制造从“规模取胜”到“技术卡位”的一次觉醒。
(全文共计2180字)
注: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与公开资料,部分企业名称已做脱敏处理,如需具体数据来源或企业案例细节,可进一步补充。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