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防疫铁幕下的昆明,一场看不见的双城记
9
2025-04-11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国际援助成为检验国家间关系的试金石,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朝鲜对中国和希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当中国深陷疫情困境时,朝鲜选择了紧闭国门;而当希腊发出求助信号后,朝鲜却出人意料地伸出了援手,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逻辑和战略考量?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国武汉暴发并迅速蔓延,作为与中国有着"鲜血凝成的友谊"的朝鲜,其反应却令人意外,朝鲜是最早对中国关闭边境的国家之一,1月22日就暂停了外国游客入境,1月31日彻底关闭了朝中边境,更引人注目的是,朝鲜拒绝了中国的所有医疗物资援助,甚至召回了驻华使馆部分人员,这种近乎"绝情"的防疫措施,与中朝传统友好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希腊在2020年11月遭遇第二波疫情冲击时,却收到了来自朝鲜的医疗物资援助,据希腊媒体报道,朝鲜红十字会向希腊提供了包括口罩、防护服等在内的抗疫物资,这一举动让国际社会颇感意外,毕竟希腊与朝鲜既无深厚历史渊源,也缺乏紧密的经济联系,为何朝鲜对中希两国会有如此迥异的应对方式?答案需要从朝鲜特殊的政治生态和外交战略中寻找。
朝鲜对中国的"不帮助"态度,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自保行为,金正恩政权深谙"远交近防"的权力逻辑——越是亲近的大国,越可能成为政权安全的潜在威胁,朝鲜的防疫策略核心是"绝对阻断",任何外部援助都可能被视为防疫体系的漏洞,更重要的是,接受中国援助意味着承认本国防疫能力不足,这与朝鲜塑造的"自强自立"国家形象相悖,历史经验也表明,朝鲜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常表现出"既依赖又抗拒"的矛盾心理,疫情期间的表现只是这种复杂心态的又一次体现。
反观朝鲜对希腊的援助,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表演,选择希腊作为援助对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希腊是欧盟成员国,援助希腊可以间接向欧洲释放善意信号;希腊地处战略要冲,在巴尔干地区具有特殊影响力;援助一个与中国无关的国家,可以避免被解读为在中俄与西方间选边站队,这种"以小博大"的公共外交手段,正是资源有限国家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典型策略。
疫情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关系中那些被日常掩盖的真相,朝鲜的不同选择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保持关系的可调节性比固定的盟友标签更为重要,对朝鲜而言,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战略依托,但过度依赖又会丧失政策自主性;与希腊等遥远国家发展关系,则能在不触及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拓展国际空间,这种精密的平衡术,正是小国在强权政治中求存的必备技能。
疫情终将过去,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逻辑不会改变,朝鲜的案例告诉我们,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在全球危机面前,各国反应差异反映的不是道德高低,而是不同的生存策略和地缘处境,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洞察国际政治背后的复杂动因。
当病毒跨越国界时,政治却依然困在民族国家的牢笼中,朝鲜的选择或许令人费解,却真实反映了国际体系的残酷现实——在生存与安全的考量面前,疫情下的国际合作常常要让位于更为古老的地缘政治游戏,这不仅是朝鲜的困境,也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困境。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