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草原都市的现代蜕变与文化坚守
14
2025-04-29
2022年7月,澳门经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疫情考验后,社会面终于实现清零,当这座全球赌收最高的城市摘下"高风险地区"标签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复苏,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转型的宏大实验,疫情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澳门长期被博彩业光环掩盖的结构性脆弱,也意外地为这座特别行政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戒瘾"契机——戒除对博彩税收的过度依赖,重构多元经济生态。
疫情受控后的澳门街头,威尼斯人、新葡京等综合度假村陆续恢复营业,但赌台前的冷清与昔日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第二季度,澳门博彩毛收入同比暴跌95.3%,创下历史最大跌幅,特区政府财政储备在两年内缩水近40%,这种"财政戒断反应"赤裸裸地暴露了博彩业贡献超80%税收的畸形经济结构,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研究所教授吕开颜指出:"疫情像一次强制性的经济体检,结果显示我们的'三高'症状——产业集中度高、外部依赖度高、就业关联度高已经危及城市生命线。"
这种脆弱性在劳动力市场体现得尤为残酷,据统计,疫情期间约有18%的博彩从业者处于半失业状态,他们中多数人除了发牌、接待赌客外缺乏其他职业技能,28岁的原贵宾厅公关林小姐在社区核酸点做志愿者时对记者坦言:"从未想过有一天赌场会不需要我们,现在连应聘超市收银员都竞争不过内地新移民。"这种人力资源的刚性结构,使得经济调整面临比想象更复杂的社会成本。
值得玩味的是,疫情期间澳门本土消费市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活力迸发,根据澳门统计局数据,2022年1-6月,中小微企业电子支付交易笔数逆势增长217%,特色老店"澳门制造"商品线上销量增长近5倍,这种内生经济的韧性,促使特区政府在《2023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首次将"非博彩元素"发展置于博彩业之前。
疫情受控后,澳门历史城区出现了戏剧性转变:往日被赌场大巴占据的街道,现在挤满了寻找"澳门味道"的游客,郑家大屋旁的巷弄里,三代传承的广兴隆蚝油厂开设了体验工坊,其第四代传人郑国雄表示:"过去半年接待的游客超过前三年总和。"这种变化与六大博企承诺的非博彩投资直接相关——根据新赌牌规定,运营商未来十年需投入约108亿美元发展会议展览、文化创意、健康医疗等项目。
文旅融合的深度实验正在展开,金沙中国将原VIP区域改造为"澳门非遗展示馆",永利澳门推出结合舞醉龙表演的餐饮套餐,这些尝试让博彩收入占比从疫情前的93%降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76%,虽然转型阵痛仍在持续,但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冯家超认为:"疫情迫使博彩企业发现了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这种被迫创新可能成为澳门经济的转折点。"
疫情受控后,横琴口岸单日通关人次很快突破4万,这个数字背后是澳门空间拓展的迫切需求,作为"一国两制"的新实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在疫情期间加速了制度创新,允许澳门医疗机构使用已在澳注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澳门工程模式直接适用等政策,为经济多元发展提供"安全试验场"。
中医药产业成为突围先锋,2023年初,首批"澳门监造"中药颗粒在横琴生产基地下线,通过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审批后进入内地市场,澳邦药厂技术总监刘帝恒透露:"疫情让我们意识到健康产业的价值,现在横琴工厂的产能是澳门本岛的20倍。"4所澳门高校在横琴设立产学研基地,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的23家澳门企业获得深合区专项扶持,这些种子正在改变澳门的经济基因。
空间重构还带来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在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售楼处,前来咨询的澳门居民最关心的是"能否用澳门社保",该项目负责人表示:"疫情后咨询量增长3倍,很多人开始把横琴视为澳门的一部分。"这种心理认同的建立,或许比硬件联通更能决定融合的深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指出:"真正的韧性不是抵抗冲击,而是从冲击中变得更强。"澳门疫情受控后的复苏轨迹,恰好印证了这种"反脆弱性"理论,特区政府推出的"2023保就业、稳经济、顾民生计划"中,首次将"数字转型"与"中小企业国际化"列为重点,这种战略转向暗示着治理思维的深刻变革。
在民生领域,疫情催生的改变更具持久性,街市摊贩陈阿姨熟练地用手机展示"澳人食住游"电子优惠券:"现在政府补贴都走电子支付,连我这种老太太都学会用MPay了。"据统计,澳门电子支付渗透率从2019年的32%飙升至2023年的89%,这种数字基建的跃进为未来产业升级埋下伏笔。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文化心态的转变,疫情期间发起的"澳门原创IP孵化计划",催生了"梳打熊猫""澳门通宝"等本土文创品牌,策划人李小姐感慨:"过去澳门人总觉得只有赌场能赚钱,现在年轻人开始相信创意也能谋生。"这种价值观的迁移,或许才是城市韧性最深的根基。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