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号令下的南昌,当防疫代码撞上人间烟火,我们如何解码?
33
2025-07-04
2022年春天,当长春市民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排队等待核酸检测时,千里之外的兰州也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管理,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城市,却在同一年代被同一场疫情刻下了相似的集体记忆,然而三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特殊岁月,却发现关于"长春封城是哪一年"的疑问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社会现象——中国城市在疫情中的差异化记忆与创伤愈合的不同路径。
记忆的迷雾:为何我们记不清封城年份
"长春封城是2022年3月到4月"——这个简单的时间信息,却成为许多人记忆中的模糊地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集体创伤事件的记忆往往呈现两种极端:要么异常清晰如"闪光灯记忆",要么因心理防御机制而产生选择性遗忘,疫情三年间全国上百个城市不同程度的封控,使得普通民众难以准确区分每个事件的具体时间节点。
更为复杂的是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武汉封城作为中国抗疫的起点被载入史册,而后续城市的封控则随着"抗疫疲劳"逐渐淡出公众视野,长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其封城经历在舆论场中的能见度远低于同期上海的情况;兰州作为西北重镇,其防疫措施的变化更是鲜少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这种记忆的差异化建构,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城市在疫情叙事中的不同位置。
长春2022:冰封之城的76天
2022年3月11日,长春按下了暂停键,这座素有"汽车城"之称的工业重镇,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严厉的封控措施,与武汉封城时的未知恐惧不同,长春封城时已有成熟的防疫预案,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超强传播力仍让城市措手不及。
城市停摆带来的次生灾害不容忽视,一位长春网友记录道:"冰箱里最后一块冻豆腐切成四份,楼下的流浪狗已经三天没叫声了。"这种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封城记忆的真实肌理,汽车产业停工导致的供应链断裂,更在微观层面影响着无数家庭的生计,值得思考的是,长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特殊产业结构,使其封城的经济代价呈现出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特征——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停滞,可能引发全国性的连锁反应。
兰州:黄河之滨的静默抗争
几乎与长春同时,兰州也在经历着防疫措施带来的城市停摆,但这座西北城市面临的挑战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防疫沟通、偏远山区的物资配送、旅游经济停滞带来的收入锐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一位医生回忆:"我们不仅要对抗病毒,还要对抗因信息不畅导致的恐慌。"
兰州在封控期间发展出的社区互助网络,成为后来被多个城市借鉴的样板,从"牛肉面互助群"到"黄河边上的药品接力",这些自发形成的民间支持系统,展现了西北人特有的坚韧与团结,与长春的工业体系受创不同,兰州的经济创伤更多体现在小微企业和服务业的生存危机上,这种差异恰恰构成了中国城市疫情经历的多元图景。
记忆政治:谁来决定我们记住什么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指出,社会群体如何记忆过去是由当下需求决定的,在官方叙事中,长春和兰州的封城被纳入"全国一盘棋"的抗疫大局;而在民间记忆中,它们则是具体而微的生活磨难,这两种叙事并非对立,而是构成了理解疫情复杂性的不同维度。
不同社会群体对封城记忆的差异性值得关注,城市中产阶级可能记得居家办公的不便,外来务工人员则更深刻体会生存压力;年轻人抱怨娱乐缺失,老年人担忧就医困难,这些多元记忆的交织,构成了疫情社会创伤的完整图谱,值得注意的是,长春和兰州作为非一线城市,其疫情经历在主流媒体中的呈现相对有限,这种"记忆边缘化"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议题。
创伤与重生:城市免疫系统的升级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封城是切断传播链的终极手段;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它则是一次被迫的"压力测试",长春和兰州在疫情中暴露出的城市治理短板——如长春的物资配送效率、兰州的医疗资源分布——在后续的城市更新中得到了针对性改善。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社会心理层面,两地市民在疫情后表现出的社区认同感增强、邻里关系重构、风险意识提升等现象,都是创伤后成长的体现,兰州大学社会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历封城后的兰州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提高了23%,这种公民意识的觉醒可能是疫情留下的最宝贵遗产。
记忆的未来:如何面对这段共同经历
随着时间推移,"长春封城是哪一年"这样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像历史考试中的冷门知识点,但封城记忆的价值不在于准确记住日期,而在于理解这段集体经历如何重塑了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
建立多元包容的记忆档案至关重要,除了官方记录,普通人的日记、社区的防疫记录、志愿者的工作日志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长春档案馆正在开展的"疫情口述史"项目,兰州民间组织的"抗疫物品展览",都是保存这段历史的可贵尝试。
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曾指出,对待创伤历史需要"平衡记忆与遗忘的艺术",对于长春、兰州这样的城市而言,记住封城岁月不是为了沉湎痛苦,而是为了汲取应对未来危机的智慧,当城市从"封闭管理"走向"精准防控"再走向"常态化治理",这段记忆将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站在2023年的岁末回望,长春和兰州的封城经历已不再是简单的公共卫生事件,而成为了解中国城市韧性的窗口,那些在严寒中坚守的东北汉子,那些在黄河边互助的西北乡亲,共同书写了一部特殊时期的城市史诗,或许记忆的具体年份会模糊,但这份应对危机的集体智慧,将长久滋养着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之路。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