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云南省委书记被沈阳市调查/疫情云南省委书记被沈阳市调查是谁
37
2025-07-10
在太原某小区门口,一位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展示健康码而被拒之门外,这一幕被路人拍下上传网络,引发轩然大波,千里之外的杭州,刚刚解除隔离的小王正在社交媒体上吐槽:"14天隔离结束,我的绿码比研究生文凭还难拿。"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场景,却折射出中国疫情防控中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当防疫措施日益精细化、数字化,我们是否正在建造一座无形的"数字围城"?
太原作为山西省会,近期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根据太原市卫健委最新通报,过去一周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3例,无症状感染者56例,涉及万柏林区、小店区等多个区域,与年初疫情相比,当前太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但"规模可控"的特点,太原市采取了精准到楼栋的封控措施,而非简单的一刀切全域静态管理,这种"外科手术式"的防疫策略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肯定。
在精准防疫的背后,是一套高度依赖数字技术的防控体系,在太原,市民每天需要通过"山西健康码"小程序完成健康打卡,出入公共场所必须扫码登记,这套系统理论上可以实现疫情精准追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数字鸿沟带来的社会不公,那位被拒之门外的老人并非个案,在太原多个社区,不少老年人因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而面临"寸步难行"的困境,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坦言:"我们也很为难,系统要求必须扫码,但很多老人真的不会用。"
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城市,其防疫措施更加"智慧化",从"健康码"到"场所码",再到"行程卡",杭州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字防疫体系,但正是这套看似完美的系统,也引发了新的社会焦虑,近期从太原赴杭的小李就经历了这样的困扰:"我在太原低风险区,到杭州后健康码突然变黄,需要'三天三检'才能转绿,但系统显示我可能经过某个风险点位,实际上我根本没去过那里。"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误判并不罕见,而申诉过程往往漫长而复杂。
数字防疫带来的另一个隐形问题是"信息过载",在太原某社区微信群,每天都有数百条关于核酸检测、健康码变色的消息,居民张女士表示:"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健康码颜色,这种焦虑比病毒本身还折磨人。"心理学专家指出,长期处于这种"健康码焦虑"中,会导致慢性压力积累,影响心理健康。
更值得深思的是,数字防疫正在重塑城市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太原某些被封控的小区,邻里之间自发组建了"代买菜群"、"药品互助群",这些基于现实需求的社群反而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而在杭州,一些年轻人开发了"健康码状态监测"小程序,实时提醒用户可能的变色风险,这种民间智慧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数字防疫系统的自适应能力。
面对这种情况,两地政府也在调整策略,太原市近期在多个社区设立了"无健康码通道",由工作人员帮助老人等群体手工登记信息;杭州市则优化了健康码判定算法,减少了误判率,这些微调虽然不能根本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但至少显示出政策的人性化转向。
当我们把目光从太原和杭州拉远,会发现这不仅是两座城市的防疫故事,更是中国数字化治理的一个缩影,数字技术本应是防疫的利器,但当它成为唯一的通行证时,就可能异化为新的社会壁垒,如何在高效防疫与社会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后疫情时代城市治理必须面对的课题。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些由健康码、行程码构建的"数字围城"经验,或许会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当我们回望这段特殊时期,不仅要记住那些抗疫英雄,也应该记住那些被数字鸿沟拦在门外的身影,以及民间社会在应对系统性压力时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毕竟,一座真正智慧的城市,不仅要有高科技的"大脑",更要有包容差异的"胸怀"。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