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动态清零遇挑战,上海精准防控再升级,双城疫情背后的治理逻辑博弈
9
2025-04-24
2022年5月,一则"广州确诊病例曾到访重庆"的新闻在两地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与以往疫情通报不同,这次事件中出现了耐人寻味的现象:部分重庆网友的评论中流露出对"粤来人员"的微妙情绪,而广州网友则反击称"重庆防控才该被质疑",这场跨越1500公里的疫情关联,意外掀开了中国地域认知差异的"锅盖",当早茶文化遇上火锅精神,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是病毒本身,还是那些被标签化的"他者"?
重庆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该广州病例在渝期间接触的247名密接者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传播风险实际可控,但微博话题#广州人别来重庆#却一度攀升至同城热搜,某本地论坛投票显示,38%的参与者支持"暂时限制穗来人员",这种反应强度与客观风险明显脱节。
心理学中的"可得性启发"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人们更容易被鲜活案例影响判断,广州作为2021年德尔塔毒株首发地,在公众认知中形成了顽固的"疫情联想",暨南大学传播学者李明的研究表明,地域疫情标签的平均"记忆半衰期"长达11个月,远超实际风险存续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防控措施的差异认知,广州采用"精准到楼栋"的防控模式,而重庆当时仍保留大面积筛查,这种技术路线的分歧,被部分网民曲解为"广州防控松懈"的证据,两地差异更多反映的是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不同应对策略,而非防控力度的高低。
梳理微博评论发现,"饮茶鬼"(指代广州人)、"猴赛雷"等粤语梗被异化为负面标签,语言人类学家王芳指出,疫情中地域歧视往往通过方言符号完成"软性表达",某重庆火锅店老板在抖音坦言:"看到粤A车牌会下意识紧张",这条获赞2.3万的视频暴露出标签的具象化过程。
经济要素在此次事件中若隐若现,广州病例活动轨迹显示其入住解放碑某五星酒店、消费高端餐饮,触发部分网民"有钱人到处跑"的议论,中山大学社会调查显示,疫情期跨省流动人群平均收入超出非流动群体47%,这种经济差异无意间强化了地域对立。
媒体叙事同样值得反思,对比两地媒体报道:广州媒体强调"该病例全程佩戴口罩",重庆媒体则突出"其多次乘坐公共交通",这种选择性强调无形中构建了不同的风险叙事框架。
历史维度上,粤渝两地其实血脉相连,抗战时期,广州中山大学曾西迁重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驻朝天门的港资企业中,粤商占比超六成,这种深厚渊源在疫情叙事中被选择性遗忘。
在防控实践层面,两地各有智慧,广州的"黄码人员精准追踪"与重庆的"社区网格化排查"本可互补,正如病毒学家张文宏所言:"中国防疫的多样性正是其韧性所在",本次事件中,重庆江北机场引入的粤康码—渝康码秒级转换系统,就是这种互补性的生动体现。
民间层面,理性的声音正在生长,广州网友"阿强"在重庆论坛发帖:"感谢解放碑志愿者帮我找核酸检测点",获得800余条暖心回复,这种微观互动正在消解宏观层面的对立情绪。
建立"风险共情"机制势在必行,建议在疫情通报中增加"城市防疫档案"模块,用可视化数据呈现各地防控特点,当重庆网友看到广州累计完成疫苗接种量破4000万剂次,恐惧自然会转化为理解。
媒体应践行"负责任报道准则",避免使用"某地输入病例"等暗示性表述,转而采用"病例跨区域活动轨迹"等中性语言,凤凰卫视在报道本次事件时,特意采访两地疾控专家对话,这种平衡报道值得借鉴。
普通人可以做更多:转发信息时多一次核实,评论前多一秒思考,广州妈妈林女士在重庆被隔离期间,通过直播教网友煲老火汤,获得两地粉丝共同打赏,这种民间智慧告诉我们:交流永远比隔绝更有力量。
回望这次事件,最令人深思的或许是:当我们在讨论"广州确诊病例来重庆"时,真正担忧的到底是什么?是1400公里外那个素未谋面的市民,还是自身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安全感?下一次地域偏见泛起时,或许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如果此刻身在异乡的是我,希望被如何对待?
正如重庆长江与广州珠江终将在南海相汇,人类对抗疫情的唯一出路,永远是超越地域的团结,毕竟,病毒从不会查看我们的身份证。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