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疫情与拉萨动态,双城记中的防疫启示录
28
2025-07-10
2022年3月,长春按下了"暂停键"。
街道空了,商场关了,地铁停了,连早市的吆喝声也消失了,这座拥有900万人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疫情的突袭下,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静默"状态。
但"静默"不等于"静止",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场无声的"交响曲"正在上演——志愿者奔走于社区,医护人员坚守在方舱,物流司机穿梭在高速路口……长春的"暂停",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加速"。
截至2022年4月中旬,长春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超3万例,成为继武汉、西安之后,又一座经历大规模封控的千万级人口城市,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长春的疫情发生在春季,而非冬季,这让防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既要防病毒,又要保春耕。
短短一个月,长春从疫情暴发到逐步控制,展现了一座老工业城市的韧性。
封控初期,"买菜难"成为市民最焦虑的问题,社交媒体上,有人调侃:"以前拼的是谁家冰箱大,现在拼的是谁家团长强。"
但很快,政府与企业的联动让保供体系逐渐完善:
这场"保供战",不仅考验城市的应急能力,更折射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在零下的气温里,核酸检测人员每天工作超16小时,一位护士在防护服上写着:"冻得梆硬,但必须撑住!"——这句东北方言式的自嘲,成了抗疫一线最真实的写照。
长春的志愿者队伍里,有退休大爷、外卖小哥,甚至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组建了"送药小分队""宠物救助群",用最朴实的行动填补了封控下的生活缝隙。
4月下旬,长春逐步解封,地铁恢复运营,工厂重启机器,街头重现烟火气,但这场疫情留给城市的,远不止一段记忆。
长春的抗疫故事,不是孤例,它折射的是中国城市在疫情下的共同经历——困境中的坚守,危机中的创新,以及普通人迸发出的非凡力量。
这座城市用"静默"换来了安全,用"暂停"赢得了重启的机会,而在这背后,是无数个平凡人的坚持,是政府与民间的默契配合,更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在新时代的自我更新。
疫情终将过去,但长春在这场"静默交响曲"中奏响的每一个音符,都将成为城市记忆里不可磨灭的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