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还要持续多久/香港疫情恢复】
42
2025-07-11
在祖国西南边陲,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以全新的形态展开,云南省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这片红土高原上正在构筑的不仅是一道物理防线,更是一座融合科技智慧与人文关怀的"数字长城"。
边境防控:从"人海战术"到智慧防线
2022年春季,瑞丽市姐告口岸,一套由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和AI识别系统组成的智能监控网络正式投入使用,这套系统能在3秒内完成入境人员的体温检测、身份核验和健康码比对,效率较人工检查提升20倍,云南省卫健委数据显示,全省25个边境县市已部署智能监控点位超过1200个,覆盖90%以上的边境通道。
在勐腊县磨憨口岸,来自老挝的货车司机岩坎发现,通关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前要填很多表格,现在只要扫一下这个二维码,"他指着贴在驾驶室门上的"跨境运输人员电子通行证"说,这套由云南大学与当地海关联合开发的系统,已服务超过15万人次跨境运输人员。
但科技并非万能,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仍有36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这里的防控工作依靠的是"摩托车巡逻队"——由基层干部和村民组成的志愿队伍,每天骑行在崎岖的山路上巡查边境线,县疫情防控指挥部主任和志强说:"我们给每辆摩托车安装了GPS定位器,数据实时上传到县指挥中心。"这种"土洋结合"的做法,正是云南因地制宜防控智慧的生动体现。
民生保障:既要防疫力度,也要生活温度
2023年1月,昆明市官渡区吴井路社区,71岁的独居老人张桂芬收到一个"智能关怀包",内含血氧仪、电子体温计和紧急呼叫按钮,社区书记李雯介绍:"这些设备数据直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人身体异常时系统会自动预警。"目前全省已有23.6万重点人群配备此类设备。
在旅游业遭受重创的大理古城,当地政府推出"白族院落互助计划",将闲置院落改造为"安全民宿",接待滞留游客,民宿主人赵艺说:"我们提供14天食宿套餐,价格比平时低40%,政府给予税收减免。"这种模式既避免了人员流动风险,又保住了旅游从业者的生计。
更为创新的是"跨境民生服务驿站",在西双版纳州打洛口岸,中缅双方共建的驿站内,缅甸籍务工人员能办理健康证明、务工手续等"一站式"服务,缅甸劳工貌觉温说:"以前要往返两国好几次,现在两天就能办完所有手续。"目前全省已设立18个此类驿站,服务外籍人员超8万人次。
经济护航:精准防控下的发展突围
在严格的疫情防控下,云南外贸却逆势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653.6亿元,同比增长16.4%,这得益于"口岸分级管理"机制——将25个口岸分为高、中、低风险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河口口岸关长王立新介绍:"高风险口岸实行'闭环泡泡'管理,中风险口岸采用非接触式通关,低风险口岸保持正常通行。"
农业领域同样创新不断,在"亚洲花都"昆明斗南花卉市场,"云花链"平台实现全程无接触交易,花农通过手机APP上传花卉信息,买家在线竞拍,无人机完成库房提货,市场负责人张力说:"疫情高峰期,我们日交易量仍保持在300万枝左右。"
最令人瞩目的是"数字边民互市",德宏州率先试点"边互通"APP,边民通过手机就能完成跨境小额贸易申报,傣族商贩玉儿甩展示着她的交易记录:"今天卖了30斤茶叶,钱直接到账,不用去集市挤了。"该系统上线半年,交易额已突破2亿元。
文化防疫:民族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响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传统的"煨桑"消毒法被科学改良,州疾控中心主任格桑介绍:"我们将藏药苍术、艾叶等植物提取物制成消毒喷雾,既尊重民俗又符合防疫标准。"这种消毒剂现已用于全州公共场所。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则把"梯田防疫"做成典范,利用梯田层级结构,将村寨划分为若干"防疫单元格",村民李阿黑说:"我们以家族为单位轮流值守,既守住了田也防住了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这一做法列为"传统文化应对现代危机的典型案例"。
而在丽江古城,"纳西古乐防疫宣传队"别出心裁,将防疫知识编入纳西古乐,通过街头表演传播,队长和万春笑着说:"游客跟着调子哼,不知不觉就把防疫要点记住了。"
站在云南高原眺望,这里的防疫故事远不止于严防死守,它是一场关于如何用智慧化解危机、用温度消弭隔阂的生动实践,当数字长城遇上民族风情,当现代科技融入古老智慧,这片土地正书写着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既有钢铁般的决心,也有彩云般的柔情,或许正如一位边境防疫志愿者所说:"我们守的不只是防线,更是万家灯火的安宁。"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云南人民用创新与坚守证明:疫情防控可以是一道算术题,更可以是一首温暖人心的诗篇。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