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疫情破防背后,一条黄河水,半部防疫史
55
2025-07-03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长春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经历了数次疫情冲击,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春人,我完整经历了这座城市与病毒抗争的全过程——三次居家隔离,累计长达87天的封闭生活,让我对疫情、对城市、对生活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是简单的隔离次数统计,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是普通市民与城市共呼吸的真实写照。
第一次隔离:2020年2月,恐慌与摸索中的14天
2020年春节刚过,长春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月6日,我所住的南关区某小区出现密切接触者,整个单元被要求居家隔离14天,当时超市货架被抢购一空,我家冰箱里只有半颗白菜、几个土豆和两包速冻水饺,社区工作人员穿着白色防护服上门登记时,那种视觉冲击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
居家办公成为新课题,网络教学平台崩溃、视频会议卡顿、文件传输困难,我和同事们手忙脚乱地适应着远程协作,最难忘的是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妻子在阳台用晾衣杆递过来一盒巧克力,我们在三米距离外"云约会"的荒诞与温馨,解封那天,我特意步行三公里去重庆路,只为看看空荡荡的街头和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
第二次隔离:2021年1月,寒冬中的21天
2021年初,通化市疫情外溢导致长春出现聚集性传播,1月18日凌晨,社区微信群突然通知全小区封闭管理,这次明显感觉政府应对更加有序——生活物资包48小时内配送到户,内含新鲜蔬菜、肉类和速食产品;社区医生建立微信问诊群;连独居老人的宠物狗都有志愿者帮忙遛。
但东北零下25度的严寒给防疫增添难度,核酸检测在小区车库进行,医护人员面屏上的水汽结成了冰碴,我作为志愿者参与物资分发,发现许多年轻人主动为不会网购的老人代购药品,记得有位退休教师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在电梯里设立"漂流书架",让隔离生活多了份书香气。
第三次隔离:2022年3月,最长的一次52天
2022年长春遭遇最严峻疫情,全市静态管理持续近两个月,这次隔离让我见识到城市的韧性,小区团长们自发组织团购,形成"蔬菜包+水果包+零食包"的补给体系;邻居们阳台"云聚餐",隔空举杯;线上健身课、读书会甚至相亲会层出不穷。
我利用这段时间学会了烘焙,从焦黑的饼干到像样的戚风蛋糕,朋友圈记录着厨艺进阶之路,最感动的是4月12日长春大雪,志愿者们冒雪运送物资,防护服上积了厚厚一层雪,像移动的雪人,解封后我发现,常去的面馆老板记下了每个老顾客喜欢的面条硬度,这种城市毛细血管里的温度从未消失。
三次隔离教会我的事:
城市应急体系的进化轨迹 从首次隔离时的物资短缺到第三次的网格化配送,见证了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长春建立的"市级统筹+区级调度+社区执行+物业配合"四级保供体系,在后期展现出高效性。
邻里关系的重新发现 单元微信群里从只有物业通知,到分享菜谱、互助代购,城市陌生人社会重现了久违的熟人温情,我家和对门邻居从点头之交变成了能互相托付钥匙的朋友。
生活方式的永久改变 线上办公、无接触配送、云娱乐等习惯被保留下来,有趣的是,长春人开始重视阳台功能,很多家庭把阳台改造成了微型菜园或休闲区。
对城市认知的深化 走过空城般的人民大街,看过冰雪大世界闭园公告,听过吉大一院医护人员的出征誓言,这座汽车城、电影城、科教城展现出超越工业标签的人文底色。
如今走在长春街头,桂林路夜市复苏的人间烟火,净月潭重新响起的欢笑声,轨道客车厂复工的机器轰鸣,都在诉说这座北国春城的新生,三次居家隔离就像特殊的城市记忆标本,记录着普通人的坚韧与智慧,当我在南湖公园看到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童时,忽然明白:那些被迫停摆的日子,恰恰让我们更懂日常的可贵,长春的防疫故事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数百万市民用坚守写就的生存诗篇——而这,或许就是最真实的长春性格。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