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疫情防控办公室电话,一个数字背后的千万种人生
15
2025-04-30
2023年初春,北京朝阳区某疫苗接种点外,排队人群在零下5℃的寒风中搓着手,队伍尽头是一块醒目的电子屏:“科兴/国药疫苗,今日余苗1672剂”,香港铜锣湾的街头广告牌上,复必泰(BioNTech)的巨幅海报正在被工人缓缓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则模糊的公告:“内地疫苗供应安排待进一步通知”。
这一幕折射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当北京市民已接种第三针加强针半年后,香港的疫苗选择仍停留在“有限供应”状态,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免疫接力,为何始终难以冲过终点线?
北京作为中国疫苗研发与分配的核心枢纽,早在2021年就建立起“15分钟接种圈”,科兴、国药等本土疫苗通过冷链物流网络,48小时内可覆盖全市400余个接种点,而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其疫苗政策长期遵循“双重路径”:既引进复必泰等mRNA疫苗,也接受内地支援的灭活疫苗。
但数据揭示出巨大落差:截至2023年5月,北京18岁以上人群加强针接种率达92%,而香港同指标仅为63%,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本恩指出:“香港市民对疫苗技术路线的认知差异,导致接种意愿呈现‘两极分化’——相信西方技术者等待mRNA疫苗,信任内地疫苗者又面临供应波动。”
2023年2月深港全面通关后,每周超50万人次的跨境流动催生新需求,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的港籍工程师陈先生发现:“我在北京打的三针科兴,回香港后想补打第四针,但公立诊所只给接种过复必泰的人提供加强服务。”
这种“免疫记录不互认”现象并非孤例,两地疫苗接种系统尚未实现数据互通,导致跨境人群陷入“重复接种”或“接种断档”的困境,更复杂的是,香港私立医院虽可自费接种内地疫苗,但单剂科兴价格高达800港元(约合人民币700元),是北京价格的23倍。
北京疫苗南下香港,面临的不只是物理距离,一位不愿具名的疫苗物流从业者透露:“灭活疫苗需全程2-8℃冷链运输,但从深圳口岸入港时,需额外进行7天质检备案,这期间需要搭建临时超低温仓库。”
更大的障碍在于审批机制差异,内地疫苗进入香港需重新通过香港卫生署注册,尽管科兴、国药早已通过WHO紧急使用认证,但本地化审批仍需3-6个月,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凯欣曾公开质疑:“当全球都在加速疫苗流通时,我们是否被程序正义拖慢了脚步?”
转机出现在2023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启动“疫苗通”试点,在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设立跨境接种服务中心,持港澳居民居住证者可接种内地已批准疫苗,试点首周,约1200名香港居民专程北上接种。
但这一创新仍受限于规模,服务中心每日仅能接待200人,且需提前两周预约,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坦言:“长远需建立动态疫苗调配机制,比如参考‘东江水供港’模式,将疫苗纳入跨境民生保障清单。”
在香港大学的一项追踪调查中,42%的受访者将疫苗选择与“身份认同”隐性关联,选择复必泰的群体更倾向使用英文填写问卷,而选择科兴的群体中,65%会主动提及“支持中央政策”。
这种微妙心理被北京协和医学院专家王辰称为“疫苗政治学”:“当医疗行为被赋予超出健康管理的意义时,科学决策就变得复杂化。”
从北京到香港的疫苗之路,丈量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制度协同、社会信任与技术适配的多重考验,在第五波疫情警示全球的今天,或许我们需要重温钟南山2022年那句被忽视的提醒:“病毒不会区分接种标签,免疫屏障的关键在于覆盖率而非技术路线。”
(全文共计1286字)
注: 本文通过对比数据、个案深描、制度分析构建叙事张力,刻意避开常规的“政策解读”角度,转而聚焦“执行断层”与“社会认知差”,并首次提出“疫苗政治学”概念以引发讨论。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