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疫情防控办,一场没有硝烟的数据战争与温情治理的双重奏
32
2025-07-12
2022年深秋,当太原迎泽大街的银杏叶刚开始泛黄,新一轮新冠疫情突袭这座北方工业重镇,与武汉、上海等疫情焦点城市不同,太原的抗疫故事像极了山西人性格——没有惊天动地的悲情叙事,却在每一个社区网格、物流中转站和核酸检测亭里,书写着独属于黄土高原的坚韧与智慧。
钢铁丛林的"静默法则"
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前,穿着防护服的保安老张正在用浓重的晋中口音维持秩序:"间隔两米,亮码通行!"这位退伍军人创造的"三色分流法"——红码患者走专用通道、黄码在户外等候区、绿码常规就诊,后来被全市医疗机构推广,在太钢宿舍区,70岁的王奶奶每天准时在业主群发布自制《疫情日历》,用不同颜色标注封控楼栋、物资配送时间和核酸点位变更信息,这个由退休教师发起的民间信息网络,最终被纳入社区智慧平台。
与南方城市不同,太原的静默管理带着鲜明的重工业城市特色,当小店区实施临时管控时,辖区内的太重集团连夜组建"闭环生产指挥部",工人们带着行李住进车间,在机器轰鸣声中完成国家重点项目部件生产,这种"生产型防疫"模式,后来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作为典型案例收录。
碳水之都的"温暖算法"
在太原人看来,抗疫不仅是核酸检测频次,更是"今天能不能吃上热乎饭"的具体问题,老军营小区的"馒头互助群"里,每天有上百条这样的信息:"3号楼张阿姨需要无糖窝头""5单元小刘可以代蒸杂粮发糕",这个由社区面食店发起的互助网络,在最紧张时期保障了200多户特殊人群的主食供应。
更令人动容的是隐藏在城市褶皱中的"暗号行动",桃园南路某肉店门口贴着"今日有鲜平遥牛肉(A)",熟客们知道括号里的字母代表可送货范围;开化寺街的蔬菜摊主老李发明了"蔬菜盲盒",居民扫码付款后自取对应编号的包裹,全程零接触,这些民间智慧后来催生了太原特有的"无接触保供体系"。
千年古城的"数字抗体"
在晋祠博物馆的数字化监控中心,工程师们正将文物巡查系统改造为人员密度监测平台,当某个展厅实时人数超过预警值,系统会自动推送分流建议到游客手机,这项原本用于保护文物的技术,疫情期间成为防控利器,同样令人称奇的是太原南站应用的"声波消杀系统",通过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协同雾化消毒剂,在列车停靠的短短几分钟内完成车厢深度消杀。
在迎泽区,网格员小王手机里的"晋疫控"APP不断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圆点,这个整合了87个部门数据的智能系统,能精确显示辖区内独居老人用药需求、商户消杀记录甚至流浪动物聚集点,某次深夜排查中,系统通过水电数据异常波动,成功发现3处群租房防疫隐患。
汾河两岸的"心理疫苗"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心理热线室内,咨询师们正用方言接听电话。"后生,喝碗小米粥再说"这样的开场白,让许多焦虑的市民瞬间破防,医院创作的《抗疫晋剧》短视频,将防疫知识融入传统唱腔,在抖音播放量突破800万次,更接地气的是"公交心理课堂",34路公交车上的语音报站间隙,插播着山西籍心理学家录制的30秒心理调适技巧。
在太原外国语学校的网课平台上,地理老师正在讲解"从醋的发酵看病毒传播",这个由本地教师研发的"学科防疫课程",把核酸检测包装成统计学习题,将流调轨迹转化为地图作业,让孩子们在抗疫中理解知识的力量,该校开发的《家庭应急课程序列》被教育部列入优质教学资源库。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