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公告通知背后,一座超级城市的免疫系统如何重启?
28
2025-07-03
"长春封了嘛?"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2022年初春的中国社交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当这个疑问句在微信群、微博话题和朋友圈不断被复制粘贴时,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询问,而演变成了一个社会心理的晴雨表,折射出疫情第三年普通民众的集体焦虑、对官方信息的不信任,以及数字化时代谣言传播的新特征,这座城市是否真的采取了最严格的封锁措施或许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所揭示的深层社会肌理——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真实与虚拟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每一次"封城"传闻都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公民理性的双重考验。
长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枢纽,在疫情时代经历了与其他大城市截然不同的挑战,2022年3月,当地确实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而实施了严格的管控措施,但官方表述始终谨慎地避免使用"封城"这一敏感词汇,代之以"静态管理"等更为技术化的术语,这种语言上的微妙差异本是为了避免引发过度恐慌,却在不经意间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当官方通报与民众实际感受存在认知落差时,信息真空地带自然会被各种小道消息填满,笔者曾采访多位长春市民,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使身处同一社区,不同居民对"是否封城"的感知也可能大相径庭,这取决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政府公信力的预设判断。
深入分析"长春封了嘛"这类问题的传播机制,我们会发现它完美符合现代谣言的三大特征:模糊性(ambiguity)、重要性(importance)与可信度(plausibility),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llport与Postman早在1947年提出的谣言公式(Rumor=Importance×Ambiguity)在今天依然适用,只是传播速度与范围因社交媒体而呈几何级数增长,在长春的案例中,"封城"事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重要性),官方通报与实际情况存在解释空间(模糊性),而各种微信群中"我朋友说"开头的证言又为其披上了可信外衣(可信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往往以关切询问而非肯定断言的形式出现——"听说长春要封城了是真的吗?"——这种语言策略既规避了造谣的法律风险,又巧妙利用了人际传播中的情感共鸣。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封城"谣言的反复出现暴露了危机沟通中的专业困境,清华大学彭兰教授曾指出,在媒介化社会中,风险事件往往经历"事实—报道—认知—情感—行为"的复杂转化链条,长春有关部门在疫情期间虽然保持了高频次的信息发布,但过于依赖传统通报模式,未能有效预判和回应民众最关切的微观问题:封控期间宠物如何安置?慢性病患者如何就医?这些具体而微的焦虑若得不到及时疏导,便会转化为对整体防控政策的不理解,更值得反思的是,当"封城"成为某种不可言说的禁忌词时,反而赋予了它更强的传播势能——人类心理学研究表明,被禁止讨论的话题往往获得更高的注意力溢价。
疫情中的长春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城市在极端压力测试下的多元面相,基层社区工作者创造了"买菜接龙""楼道互助"等富有中国特色的邻里支持模式;部分市民对防控政策的抵触情绪也在累积,这种矛盾心态恰恰反映了现代人的认知困境:我们既渴望集体安全带来的庇护,又不愿放弃个人自由的舒适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笔下的"社会团结"在数字时代面临重新定义——当物理接触成为风险源时,社会联结该如何维系?长春市民自发组织的线上读书会、阳台音乐会等创新实践,或许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
谣言治理本质上是一场认知环境的生态修复工程,针对"长春封了嘛"这类反复出现的疑问,单纯的事实澄清往往治标不治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谣言澄清后,仍有超过40%的受众保留着对原错误信息的隐性记忆,这说明有效的公共沟通需要建立"认知免疫系统",通过提升媒介素养、构建透明机制来增强社会整体的抗谣能力,长春某社区尝试的"谣言粉碎机"项目颇具启示——他们不仅及时澄清谣言,更邀请居民参与信息核查过程,这种参与式治理让公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真相共建者。
站在更宏观的历史维度,长春的"封城"罗生门只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应激性切片,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在此显现出惊人的预见性: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风险环境中,而疫情不过是放大了这种现代性悖论,当长春的汽车工厂因供应链中断而停产时,全球化的脆弱性显露无遗;当大学生在寝室隔离期间通过直播上课时,教育的内涵正在被重新定义,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城市的本质不是钢筋混凝土的集合,而是人类应对危机的智慧结晶。
回望"长春封了嘛"这个朴素问题掀起的波澜,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超越疫情的时代隐喻,在信息过载的今天,真相不再是被隐藏的静态客体,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建构的动态过程,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它呼唤着更开放的沟通姿态和更精细的治理艺术;对普通市民来说,它考验着信息甄别能力和集体理性精神,或许正如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言:"城市不会诉说它的过去,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容着过去,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长春的抗疫记忆终将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而那些关于"封城"的疑问与争论,也将成为我们反思危机沟通、重建社会信任的珍贵样本。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