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生物疫苗,被舆论低估的隐形守护者,如何扛起中国免疫半壁江山?

驻站站 28 2025-07-02 06:20:47

2021年,当科兴、国药等新冠疫苗品牌频繁登上国际头条时,同属"国家队"的长春生物却意外地保持着低调姿态,鲜为人知的是,这家扎根东北老工业基地70余年的生物制药企业,早在疫情前就默默承担着中国40%以上免疫规划疫苗的供应——从新生儿接种的乙肝疫苗,到学生时代熟悉的百白破疫苗,无数中国人的免疫记忆里,都藏着长春生物的身影。

历史深处的疫苗"共和国长子"

长春生物的前身可追溯至1946年成立的东北卫生技术厂,彼时刚经历战火的中国,脊髓灰质炎、天花等传染病肆虐,1953年,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批狂犬疫苗;1960年代,率先研制出森林脑炎疫苗支援东北垦区;2003年非典期间,更是48小时完成病毒分离,这种"战时速度"的基因,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再次激活。

与采用灭活技术的科兴不同,长春生物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其新冠疫苗虽三期临床数据稍晚公布(2021年5月披露有效率81.2%),但采用与乙肝疫苗类似的成熟技术路线,在2-8℃常规冷链条件下稳定性达12个月,这对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堪称革命性突破,时任吉林省疾控中心主任的刘天驰曾透露:"2021年春运期间,我们给长白山区的防疫点配送疫苗,零下25℃的盘山公路上,只有长春生物的疫苗敢不打‘保温包’。"

长春生物疫苗,被舆论低估的隐形守护者,如何扛起中国免疫半壁江山?

沉默的"疫苗供应链之王"

在全球聚焦mRNA技术时,长春生物展现了传统技术路线的顽强生命力,其新冠疫苗年产能达10亿剂,但更关键的是它构建的"疫苗生态链":

  1. 人用疫苗:覆盖18个品类,每年为1.2亿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首针
  2. 动物疫苗:口蹄疫疫苗市场份额连续11年居首,守护着中国2.8亿头存栏生猪
  3. 培养基:自主研发的无血清培养基技术,打破德国赛默飞等外企垄断

这种全产业链能力在2022年上海疫情中显现价值,当国际运输受阻时,长春生物通过长春-上海间的铁路冷藏专线,单日最高运送疫苗达450万剂,中国疫苗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其承担的疫苗配送量占全国总量的29%,远超其产能占比。

舆论场的"逆周期生存法则"

长春生物的"低调"实则是国企特有的风险规避策略,2018年曾因狂犬疫苗事件被罚款91亿元,此事促使企业建立全球首个疫苗电子追溯码系统,如今每支疫苗的包装上都有三层加密二维码,可精确追踪至接种护士工号,这种"痛定思痛"的改进,反而成就了其质量管理体系——2023年WHO预认证审计中,其流感疫苗生产线获得零缺陷通过。

长春生物疫苗,被舆论低估的隐形守护者,如何扛起中国免疫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在巴西、印尼等国的真实世界研究中,长春疫苗对Delta变种的中和抗体水平优于部分灭活疫苗,巴基斯坦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对比试验显示,其加强针后6个月的抗体持久性超过120天,这些数据鲜见报道,却悄然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选择,阿根廷卫生部2023年预算报告显示,其采购的中国疫苗中长春生物占比从7%升至22%。

冰封下的技术突围

长春生物正在打破"传统技术天花板",其与中科院合作的鼻喷新冠疫苗进入临床二期,采用创新的脂质纳米颗粒包裹技术;mRNA疫苗研发虽比沃森生物晚起步18个月,但依托老牌企业的发酵工艺优势,将关键原料——假尿苷三磷酸的生产成本压降至国际市场的1/3。

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投资50亿元的疫苗产业园已初见雏形,这里藏着中国疫苗产业的"备胎计划":3条符合欧盟GMP标准的生产线,可在紧急状态下30天内转产任何技术路线的疫苗,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所言:"疫苗安全不是选最先进的技术,而是选最可靠的技术,长春生物的价值,在于它总能在‘够用’和‘好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长春生物疫苗,被舆论低估的隐形守护者,如何扛起中国免疫半壁江山?



当全球疫苗竞赛聚焦于技术代际的跨越时,长春生物证明了产业韧性的另一种可能——它或许不是聚光灯下的领跑者,但一定是马拉松中最持久的陪跑者,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雪野中生长出的这种"低温哲学",恰是中国免疫长城最坚实的基底,在下一个疫情冬季来临前,这种沉默的力量,值得被重新发现。

上一篇:长春生物疫苗,一场被遗忘的安全争议,为何无人再提?
下一篇:长春生物疫苗,被误读的隐身冠军,揭开中国疫苗版图的关键拼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