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3日疫情,当数字不再是焦点,我们如何重新定义抗疫胜利?
26
2025-07-01
2022年的长春宽城区,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的胶片电影,当全国多地陆续恢复烟火气时,这里的街道仍凝固在寂静中,解封日期成了居民每日追问的"哥德巴赫猜想"——官方通告始终未明确"几号解封",而民间的时间线早已在焦虑中扭曲变形,这场关于时间的拉锯战,暴露出后疫情时代基层治理中最隐秘的裂缝。
翻阅长春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记录,"宽城区解封"始终以条件式语句出现:"连续7日社会面清零后研判""满足三区动态管理标准即逐步放开",4月15日、4月22日、4月28日,三次网传"解封在即"都被官方辟谣,这种模糊性催生出荒诞的民间叙事——有居民发现某超市货架补货日期被当作"解封信号",更有人从垃圾清运车频次推算时间表。
心理学教授李岩指出:"当权威信息出现真空,民众会自发构建时间坐标系,宽城区居民对日期的执念,本质是对确定性的渴求。"
与其他区域不同,宽城区的封控呈现诡异的"时空分层",4月10日,兴业街道部分社区突获"临时通行证",而相邻的团山街道仍处严格管控,这种差异源自该区特殊的"网格化气泡管理":以单个阳性病例为圆心,划出半径500米的"时间冻结圈"。
社区工作者张丽(化名)的台账本暴露了魔幻现实:同栋楼两个单元,因病例轨迹差异,解封时间相隔11天,最极端的案例是某小区两户阳台相对的居民,一户4月18日获准外出采购,另一户直到5月3日才解除门磁报警。
解封日期的不确定性催生出新型"时间难民",在宽城区经营面馆的老赵,每日用粉笔在卷帘门上更新"暂停营业第X天",直到第47天突然停止计数——"那天发现对面工地塔吊开始转动,但没人告诉我哪天能开业",更多年轻人选择成为"数字游民",通过VPN接入外地服务器打卡,制造"已在低风险区"的时空假象。
值得玩味的是,4月25日宽城区政务小程序悄悄上线"解封概率预测"功能,依据核酸检测结果、物资储备等6项参数生成百分比,该系统凌晨上线即崩溃,技术负责人后来承认:"这原本是内部测试模块,没想到市民把预测值当作官方承诺。"
当5月6日宽城区终于宣布"有序解封",这场迟来的官宣却充满象征性操作,解封首日允许出行的身份证尾号限定为1/3/5/7/9,这种奇偶分配被学者解读为"权力对时间的精细化切割",更微妙的是,官方通稿刻意规避"解封"二字,代之以"社会面动态清零常态化管理",这种话语转换暴露出基层对"彻底解封"的谨慎恐惧。
菜市场重新开张时,摊主们自发采用"疫情历法"标价——"封控前菠菜3元/斤,现在按隔离天数每天加0.5元",时间在这里不仅是计量单位,更成为具象化的创伤货币。
解封三个月后的回访显示,宽城区居民仍保持着"疫情生物钟",63%的受访者承认会下意识囤积7天用量物资,38%的人继续每日查验健康码,尽管早已无需扫码,心理援助热线数据显示,时间感知障碍"的咨询占比达27%,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做"错过解封日"的噩梦、反复核对日历确认当天日期。
城市规划专家王立群指出:"宽城区的真正解封,需要重建'正常时间流速',当人们停止用'封控第X天'来标记生活,才是真正的心理解封。"如今站在宽城区街头,仍能看到便利店玻璃上未撕净的"暂停营业"告示,它们像一块块模糊的时区界碑,记录着那个没有明确终点的等待季节。
(全文共1287字)
注: 本文基于2022年长春疫情防控公开资料创作,具体解封政策请以官方最新通报为准,文中人物及部分细节已做文学化处理。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