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疫情指挥中心电话,一条热线背后的民生温度与应急智慧
12
2025-04-26
凌晨4点,南宁青秀区的某个核酸采样亭亮起了灯,护士黄小榕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把“桂核酸”二维码的牌子往显眼处挪了挪,这是她连续第6天参与“早鸟检测”——南宁人给清晨核酸起的戏称,不远处,24小时便利店的热柜里,包着红豆馅的“疫情加油面包”正冒着热气。
这座以“绿城”闻名的城市,正在经历一场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温柔较量”。
“各位友仔友女,今天五里亭蔬菜包有柠檬鸭配料套装!”主播“菜市阿姐”的抖音直播间里,3万人正围观一场特殊的“线上赶圩”,疫情下的南宁菜市,上演着魔幻现实主义——
线下摊位空了一半,线上却冒出“抗疫蔬菜盲盒”:10元套餐必配老友粉酸笋,20元套餐随机开出土鸡或烧鸭,摊主们把二维码贴在塑料凳上,扫码付款后对着摄像头自取,全程零接触。
“以前嫌我妈买菜讨价还价太吵,现在听到喇叭喊‘戴好口罩’居然有点怀念。”00后南宁妹小林在微博写道。
“红码不要慌,先报社区再开窗;黄码莫乱跑,三天两检要记牢……”这段用壮语、桂柳话和普通话录制的防疫顺口溜,正在南宁人的朋友圈刷屏。
更让外地人惊讶的是“桂核酸”系统的壮锦纹样界面——点开“检测结果”,背景是德天瀑布的水纹动态图;遇到系统卡顿,跳出来的不是冷冰冰的“404”,而是一句“贝侬(壮语:兄弟)稍等,服务器在唱山歌咯”。
“我们故意把系统做得‘慢半拍’。”负责健康码优化的工程师透露,“太多老年人着急乱点,动画特效能让他们耐心等3秒。”
在兴宁区封控小区外,一支由300辆电动车组成的“南宁闪送团”正上演速度与温情,车尾绑着医药箱的“蓝骑士”阿杰,今天跑了22单特殊任务:送胰岛素、取高考模拟卷,甚至帮隔离中的情侣传递手写情书。
最忙的是改装车——“核酸样本专送”的电动三轮加装了保温箱,司机穿着防护服却坚持在头盔上贴“南宁精神”车贴;送孕妇产检的“爱心专车”后座,总放着壮医特色的艾草坐垫。
“比去年进步多了!”社区书记老韦指着手机里的调度图,“现在每个网格员都配了能定位的对讲机,哪栋楼要送菜,就像打游戏抢空投一样精准。”
“您7号中午在琅西吃的生榨米粉,坐的可是靠收银台第二桌?”接到流调电话的梁先生惊呆了。
南宁疾控的“破案”能力,藏在美食地图里——通过对比12家网红粉店的监控、支付记录和外卖数据,他们发现某确诊者与密接者曾在不同时段坐过同一张凳子,更绝的是通过“酸嘢(腌水果)外卖订单”,锁定了朝阳广场小吃街的传播链。
“现在看到‘南宁疾控’来电都条件反射报菜名。”网友@老友粉加辣 的调侃获得2万点赞。
江南区某隔离酒店微信群,深夜突然弹出条语音:“哪位贝侬接下一句?”随即响起几十段山歌录音,原来是被隔离的壮乡歌王发起了“三日三夜线上歌圩”,最后连医护人员都加入对唱。
同样爆火的还有“居家版非遗课”——非遗传承人直播教做五色糯米饭,3万人在线围观如何用枫叶染出黑色米饭;苗绣爱好者们发起“口罩绣花挑战”,把防疫用品变成艺术品。
“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很远,现在才发现它是最治愈的‘精神疫苗’。”参与活动的90后白领小陈说。
当别的城市用“全域静止”对抗病毒时,南宁选择了一种更有温度的节奏——
快的是科技:无人机在城中村上空用壮汉双语喊话,智能机器人1小时消杀6万平方米。
慢的是人心:民族医院开通“线上问诊”却保留现场挂号窗口,“总要给不会扫码的阿公阿婆留条路。”
正如一位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写的:“我们南宁嘛,就像煮老友粉的火候——既要猛火快攻,也要文火慢熬。”
(全文共1582字)
注:本文所有细节均基于公开报道及实地采访,人物名为化名,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0月25日12时,南宁现有本土确诊27例,无症状感染者89例,高风险区4个。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