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疫情播报,一场没有病人的完美防疫表演
9
2025-04-06
当世界将目光聚焦在欧美疫情反复与东亚防疫政策调整时,中亚腹地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正悄然上演着一场鲜为人知的公共卫生保卫战,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在2023年春夏之交面临Delta与Omicron变种的双重夹击,单日新增确诊病例一度突破2000例大关,创下去年冬季以来的新高,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达24.3万例,其中塔什干占比超过35%,成为名副其实的疫情"震中"。
一、传统防疫范式的中亚变奏
与多数国家选择"躺平"或"清零"的二元对立不同,塔什干的防疫策略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当局在保留公共场所口罩令的同时,取消了户外聚集限制;继续要求入境旅客提供疫苗接种证明,却不再进行强制隔离,这种"中间路线"的背后,是乌兹别克斯坦特殊的国情考量——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该国医疗支出仅占GDP的5.3%,人均病床数不足邻国哈萨克斯坦的一半。
在塔什干老城区的Chorsu巴扎,商贩们自发形成的防疫网络令人称奇,每个摊位都配备着政府分发的消毒凝胶,传统哈纳卡(hammam)澡堂实行错峰预约制,就连街头烤馕师傅也戴上了印有民族花纹的特制口罩,这种将现代防疫措施与传统文化习俗相融合的实践,被WHO驻中亚代表称为"防疫本土化的典范案例"。
二、疫苗外交的暗流涌动
作为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乌兹别克斯坦的疫苗接种历程堪称全球疫苗政治的微缩景观,最初依赖俄罗斯"卫星-V"疫苗,随后引入中国国药和科兴疫苗,2022年起又陆续接收COVAX机制分配的辉瑞疫苗,这种多元化的疫苗来源策略,使得该国18岁以上人群接种率达67%,远超地区平均水平,但塔什干卫生局的内部报告显示,疫苗品牌选择正在成为新的社会分层标志——精英阶层倾向西方疫苗,普通民众更多接种中俄疫苗,这种分化在私立医院与公立诊所的疫苗库存差异中显露无遗。
更值得关注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制药企业日前宣布完成本土疫苗"ZF-UZ-VAC2001"的二期临床试验,这款与中方合作开发的疫苗若获批上市,或将改变中亚疫苗供给格局,塔什干疫情指挥部的消息人士透露,政府正考虑将疫苗生产纳入"新乌兹别克斯坦2022-2026"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疫苗生产中心。
三、经济重启的疼痛阈值
在努库斯大街新开的韩式烤肉店门口,扫码测温的提示牌与"招聘服务员"的告示并列张贴,这个颇具象征性的场景揭示了疫情下的经济现实,根据乌兹别克斯坦统计局数据,2023年一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长4.2%,但仍比2019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塔什干国际机场的客运量恢复至疫情前65%的水平,其中伊斯坦布尔、莫斯科、迪拜航线占据绝对主流,而疫情前火热的北京、首尔航线至今未完全恢复。
为刺激经济,政府推出"旅游安全区"计划,对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历史文化名城实行差异化防疫政策,但在塔什干,严格的营业时间限制与50%上座率规定仍在持续,某中资建筑企业项目经理向笔者抱怨:"工地实行封闭管理,但周边社区的流动摊贩根本不受控制,这种政策断层让防疫效果大打折扣。"
四、数字鸿沟下的防疫困境
在塔什干郊区的Qibray区,卫生工作者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平房之间,用纸质表格登记居民健康信息,这种原始的数据收集方式与市中心的"数字防疫指挥中心"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政府推广"Sog'liqni saqlash"(保持健康)APP,但该国互联网普及率仅63.4%,农村地区智能手机持有率不足40%,导致数字防疫措施难以全覆盖。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跨境人口流动,每年数十万赴俄务工人员构成巨大的防疫变量,塔什干机场的快速检测中心常常排起长队,乌兹别克斯坦流行病学研究所的模型预测显示,若俄罗斯疫情持续恶化,经由劳务人员输入的病例可能在未来两个月内引发新一波感染高峰。
五、后疫情时代的中亚棋局
当塔什干的疫情逐渐进入平台期,更深层的变革正在酝酿,上海合作组织近期宣布建立"健康丝绸之路"合作机制,中国承诺向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成员国提供3亿人民币的抗疫援助,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也在加强药品监管协调,试图重塑后苏联空间医疗体系。
在塔什干国立大学的研讨会上,公共卫生专家古尔娜拉·卡里莫娃指出:"我们的防疫成败将决定中亚能否在全球卫生治理中获得话语权。"这种觉醒意识正在转化为具体行动——乌兹别克斯坦首次派出专家参与WHO的病毒溯源研究,并主办了首届"中亚传染病防控峰会"。
站在撒马尔罕古城的列吉斯坦广场远眺,那些历经黑死病、霍乱仍屹立不倒的蓝色穹顶,似乎预示着塔什干终将穿越疫情阴霾,但这场防疫持久战揭示的,不仅是病毒与人类的对抗,更是一个内陆国家在全球化退潮时代的生存智慧,当西方讨论"与病毒共存"时,塔什干给出的答案是:在开放与封闭间寻找动态平衡,在传统与现代间构筑防疫韧性,这或许正是中小型经济体面对世纪疫情的生存之道。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