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疫情官方通报背后,一座城市的韧性密码
28
2025-07-13
截至2023年10月,南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最新通报,全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X例,无症状感染者Y例,主要集中分布在青云谱区、红谷滩区等区域,与全国多地疫情反弹趋势相似,南昌本轮疫情呈现出“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的特点,部分社区已启动临时管控措施。
与冷冰冰的数据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南昌市民的应对方式——这座城市如何在疫情反复中保持运转?谁在默默支撑着基层防疫的最后一公里?
在南昌的街头巷尾,有一群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人——社区网格员,他们不是医生,也不是警察,却是疫情防控中最前线的“侦察兵”和“后勤兵”。
在南昌某社区,网格员李芳(化名)每天要处理上百条流调信息,她的手机从不静音,因为随时可能接到疾控中心的电话:“某栋某单元有密接,请立即核实!”
“最忙的时候,凌晨3点还在打电话确认行程。”李芳说,“有人骂我们骚扰,但如果我们不查,病毒就可能扩散。”
除了排查数据,网格员还要负责为隔离居民送菜、倒垃圾、协调就医,在南昌某封控小区,一位独居老人突发高血压,网格员小王连夜联系120,并全程陪同就医,直到家属赶到。
“很多人觉得我们就是‘管闲事的’,但疫情来了,我们就是居民最后的依靠。”小王苦笑道。
与其他城市相比,南昌的疫情应对显得“低调但高效”,这背后,是这座城市独特的“韧性管理”模式。
早在2022年,南昌就率先推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确保市民步行15分钟内能找到检测点,这一策略在2023年疫情反弹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病例能够早发现、早隔离。
南昌市卫健委联合科技企业开发了“昌通码”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标记高风险人群,减少人工流调的压力。
“以前靠人工打电话排查,现在系统自动推送预警,效率提高了至少50%。”一位疾控工作人员透露。
在官方防控体系之外,南昌市民也展现出了惊人的自组织能力。
在南昌某封控小区,居民自发组建了“买菜互助群”,谁家缺米缺油,群里喊一声,邻居立刻响应,一位宝妈在群里求助:“孩子发烧,谁家有退烧药?”不到10分钟,三家邻居送来了药品。
“平时大家可能都不认识,但疫情一来,反而更团结了。”一位居民感慨道。
疫情下,南昌的餐饮业遭受重创,但不少小店老板选择“灵活转型”——有的改做外卖,有的推出“家庭套餐”,甚至有的联合社区做起了“保供套餐”。
“关店就是等死,转型才能活下来。”一位烧烤店老板说,“现在不做堂食了,专做外卖和预制菜,反而生意更稳定。”
尽管南昌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可圈可点,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网格员一个人管上千人,真的忙不过来。”李芳坦言,“工资低、压力大,很多人干几个月就辞职了。”
部分市民反映,疫情信息发布“滞后”,有时小区封控了,官方通告却迟迟未出,导致谣言滋生。
独居老人、残障人士、低收入家庭等群体在疫情中面临更大困境,有老人因不会用智能手机,差点错过物资发放。
面对可能长期存在的疫情波动,南昌需要从“应急防控”转向“常态韧性”。
建议政府增加网格员编制,提高薪资待遇,避免人才流失。
建立“实时疫情地图”,让市民第一时间了解风险区域,减少恐慌。
疫情时是防疫网络,平时是便民服务,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的第二家园”。
疫情终会过去,但这座城市在危机中展现的团结、智慧和韧性,将成为南昌最宝贵的财富。
下一次,当你看到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小店老板时,请记得——他们,才是这座城市的真正英雄。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