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津疫情/上海天津疫情】
38
2025-07-11
2022年初冬的天津,疫情再次打破了校园的宁静,随着确诊病例的出现,天津市教委紧急发布通知,全市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授课,这一决定在家长群中引发热议:学校放假了吗?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假",而是一次被迫的教育模式切换,在这段特殊的"教育空窗期"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防疫措施的调整,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度拷问。
疫情下的教育困局:放假还是不停学?
天津此次疫情防控中,教育部门的应对策略体现了精准防控的思路,与2020年首次疫情时的全面停课不同,此次采取了分区分类施策的方式,重点区域学校全面停止线下教学,其他区域则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这种"非全有非全无"的中间状态,恰恰反映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点——教育不能完全停止,但必须确保安全。
线上教学的全面启动,表面上解决了"停课不停学"的问题,却暴露了更深层次的矛盾,一位河西区的初中班主任坦言:"线上教学效果最多能达到线下的60%,特别是对自律性差的学生,差距更为明显。"南开区某重点中学的调研数据显示,线上教学期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程度较线下教学扩大了23%,这不禁让人思考:当课堂被迫搬到云端,教育的本质是否也在发生异变?
技术赋能的另一面:被屏幕割裂的教育温度
天津作为直辖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疫情中,"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日均访问量突破3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和平区某小学教师分享了一个细节:她特意在视频课上保留了教室背景,"想让孩子们感觉还在教室里,保持一点仪式感"。
技术再先进也难以完全复刻面对面教学的温度,河北区一位家长抱怨:"孩子整天盯着屏幕,同学间的互动几乎为零。"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统计显示,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咨询量增加了40%,主要问题集中在孤独感、学习焦虑和亲子冲突,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互动,当这种互动被简化为数据包的传输,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教育最珍贵的部分?
家庭教育的重新觉醒:客厅变课堂的挑战
疫情将教育的主战场部分转移到了家庭,这让许多天津家长措手不及,河东区双职工家庭李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我和爱人轮流请假在家监督孩子上网课,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天津市妇联的调查显示,78.3%的家长表示"难以平衡工作与监督孩子学习的责任"。
但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一些家庭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河西区王先生家庭制定了"家庭学习公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决策;南开区张女士则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案例提示我们:当学校教育的连续性被打断,家庭教育能否补位,甚至发展出新的可能?
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想象:弹性与韧性并重
天津大学的疫情教育研究报告指出,未来教育需要构建"弹性学习系统"——既能保证常规教学秩序,又能快速应对突发事件,这包括混合式教学的常态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家校协同机制的完善等,天津市教委近期推出的"素质教育云平台",整合了心理健康、艺术教育等内容,正是朝这一方向的尝试。
更深层看,疫情暴露了应试教育体系的脆弱性,当常规教学节奏被打乱,许多学校的第一反应是"如何不落下进度",而非"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开展不一样的教育",有教育专家呼吁:"真正的教育韧性不在于维持原有模式的运转,而在于能否在危机中发现变革的契机。"
站在2023年的门槛回望,天津疫情中的教育停摆不应仅被视为一段被动应对的插曲,当课堂被按下暂停键,我们得以跳出惯常的思维框架,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与未来,学校"放假"与否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准备好构建一个既能抵御风险,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给教育的思考不应随风而逝,或许,这段特殊时期的最大价值,就是让我们有机会打破"教育必须如此"的思维定式,重新想象学习的无限可能,在不确定成为常态的时代,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应对危机的能力,更要有在危机中寻找转机的智慧。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