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疫情管理最新消息/广东省疫情管理最新消息今天】
54
2025-07-10
"太原又封了!"——2022年11月,这则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太原人的朋友圈激起层层涟漪,与两年前初次面对疫情时的恐慌不同,这一次,太原人的反应出奇地平静,超市里不再有抢购的长龙,药店里也没有了囤积药品的慌乱,取而代之的是有序的核酸检测队伍和自觉保持的社交距离,这种变化背后,是一座城市在疫情洗礼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抗体"——那些铭刻在太原人集体记忆中的抗疫经验,已经转化为应对危机的内在力量。
太原的抗疫记忆始于2020年春节,当时,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与全国一样,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街道空无一人,商场大门紧闭,只有偶尔响起的救护车警笛声提醒着人们这不是电影场景,老太原人回忆说,就连抗战时期,太原城也没有这般寂静过,彼时的慌乱与无序,构成了太原抗疫记忆的第一章——那是面对未知的集体焦虑,是对生存本能的直接反应。
随着时间推移,太原的抗疫故事开始有了新的情节,2021年初,当河北疫情波及山西时,太原在48小时内完成了对相关区域的全员核酸检测;2022年4月,清徐县出现疫情,太原立即启动"三区"管控机制,有效阻断了传播链,这些成功案例逐渐累积,形成了太原人的"经验数据库",家住小店区的张女士说:"第一次封控时,我家连面条都没囤够;现在我知道该备多少日用品,还学会了在阳台种小葱。"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认知转变,正是集体记忆塑造行为模式的典型案例。
太原抗疫记忆的特殊性在于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晋商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社区自发组织起"邻里互助群",谁家缺菜少药,群里喊一声就有回应;老字号饭店转为线上经营,不仅送餐上门,还附赠祖传的食疗方子,太原方言里的"撇脱"(意为简单直接)一词成为抗疫热词——撇脱点,不聚集;撇脱点,戴口罩,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抗疫实践,构成了太原集体记忆的文化密码。
在太原的抗疫记忆中,科技力量与传统智慧的交融尤为引人注目,健康码、行程码等数字工具迅速普及,连菜市场的大妈都能熟练操作手机扫码;源于晋医文化的预防理念重回公众视野,醋熏消毒、药茶预防等民间方法被科学改良后广泛应用,太原市疾控中心专家李教授指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太原形成了独特的防疫'软实力'。"数字工具提供了精准防控的手段,而传统智慧则缓解了人们的心理焦虑,二者相辅相成。
集体记忆对城市韧性的塑造作用在太原表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秋季疫情中,太原人展现出的从容不迫,正是记忆转化为能力的明证,社区工作者摸索出了高效的物资配送路线;家长群里自发整理出居家学习资源包;连广场舞大妈们都研发出了"口罩舞",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实则是集体记忆经过内化后产生的创造性适应,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在此得到验证——过去的经验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新情境中被重新诠释和应用。
太原的抗疫记忆也包含着深刻的反思,初期某些"一刀切"管控带来的不便,个别防控人员态度生硬引发的不满,物资配送不及时造成的困扰——这些不完美同样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正是通过对这些教训的消化吸收,太原后续的防控措施越来越体现人文关怀:为独居老人设立专门服务通道,为孕产妇开通绿色就医通道,为考研学生安排特殊考场,这种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彰显了集体记忆的自我修正功能。
站在后疫情时代的门槛回望,太原的抗疫记忆正在沉淀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那些日夜坚守的"大白"身影,那些志愿者奔忙的红色马甲,那些窗前合唱《太原太原》的温暖夜晚,都将写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谱系,这种记忆不会随着疫情的消退而消失,它将转化为太原人面对未来危机的"精神抗体"——知道如何保持镇定,懂得如何相互扶持,明白秩序与自由的分界。
疫情终将过去,但抗疫记忆长存,对太原而言,这段特殊岁月留下的不仅是防疫经验,更是一种在逆境中凝聚共识、在压力下保持韧性的城市品格,当下一代太原人问起"那三年"时,长辈们讲述的不会只是口罩和核酸,而是一座城市如何在挑战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成长故事,这种集体记忆,正是太原送给未来的最宝贵礼物。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