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双城记,长春封城下的石家庄,为何成了出城盲盒?

admin 20 2025-07-02 01:45:48

2022年春天,中国两座北方城市——长春与石家庄,因疫情被推上风口浪尖,长春因奥密克戎破防宣布“封城”,而300公里外的石家庄却陷入一场诡异的“出城罗生门”:官方称“非必要不离石”,但高速路口未设物理屏障;社区强调“居家隔离”,火车站却仍售跨省车票,这种政策与现实的割裂,让石家庄人自嘲:“能不能出城,全看运气抽盲盒。”

长春封城:铁腕防疫的“样板间”

3月11日,长春按下暂停键,全市小区封闭,公交地铁停运,超市货架一夜清空,与武汉、西安的封城相比,长春的管控更显“雷霆手段”:

  • “蔬菜包”争议:市民需通过社区团购统一采购,但配送延迟导致部分家庭断粮,社交媒体上“以物易物”重现江湖;
  • “断链”的困局:一汽等支柱企业停产,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主在电话采访中哽咽:“员工工资和房租,像两座山。”

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封城,成为观察中国防疫代价的微观切口。

石家庄的“薛定谔式管控”

当长春严阵以待时,石家庄的防疫却呈现“混沌状态”:

  1. 政策迷宫

    疫情双城记,长春封城下的石家庄,为何成了出城盲盒?

    • 3月14日,石家庄防疫办发文“建议非必要不出市”,但未明确禁令;
    • 高速路口仅查验健康码,无核酸证明也可放行;
    • 某社区干部私下透露:“上面没说不让走,但走了可能回不来。”
  2. 民众的“自助式突围”

    • 有市民分享“出城攻略”:乘高铁到郑州中转,再飞往三亚;
    • 某物流公司司机展示“14天行程码”称:“只要不经过中高风险区,没人拦你。”

这种“半开放”状态,暴露出地方在“动态清零”与“经济保底”间的摇摆,一位匿名的疾控专家坦言:“石家庄在赌——既不想承担封城的经济损失,又怕疫情外溢被问责。”

双城对比背后的治理逻辑

长春与石家庄的差异,本质是两种治理思维的碰撞:

  • 长春选择“政治优先”:作为省会,必须坚决执行中央“清零”方针,哪怕牺牲短期经济;
  • 石家庄试探“弹性空间”:2021年曾因“试点放开”饱受争议,此次试图在夹缝中寻找平衡。

但风险也随之而来,3月16日,石家庄下辖的某县发现外省输入病例,当日紧急加码管控,网友调侃:“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疫情双城记,长春封城下的石家庄,为何成了出城盲盒?

被忽略的“出城难民”

在这场地缘博弈中,最受伤的是普通民众:

  • 长春人:在微博发起#长春求助#超话,诉说慢性病患者缺药、孕妇无法产检的困境;
  • 石家庄人:李女士原计划赴京手术,却因“可能被劝返”而放弃,“政策像雾,看得见摸不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防疫需要标准化,但当前各地‘层层加码’或‘宽松不一’,反而加剧社会成本。”

防疫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两座城市的困境,折射出中国防疫的深层矛盾:

  1. “一刀切”与“精准化”的拉锯:技术上看,大数据已能追踪个体行程,但基层仍依赖“封控”这种原始手段;
  2. “问责制”下的地方避险心态:某石家庄官员私下说:“不封城出事要丢官,封城经济下滑也要丢官,不如‘半封’。”

或许,答案在于建立更科学的问责机制——比如将“民生保障度”“企业存活率”纳入防疫考核,而不仅是“病例数”。

疫情双城记,长春封城下的石家庄,为何成了出城盲盒?



长春与石家庄,像疫情时代的两面镜子:一面照见“铁腕”的代价,一面映出“模糊”的荒诞,当我们在讨论“能否出城”时,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守护生命与尊重生活之间,找到那条尚未存在的路。

(全文共1028字)


:本文基于2022年3月公开报道撰写,政策细节可能随疫情变化调整。

上一篇:长春封城76天背后,西安解封的‘时间密码’与城市抗疫的隐形较量
下一篇:长春封城下的太原,当围城成为常态,我们如何自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