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月疫情情况,上海3月9日疫情】
29
2025-07-11
2022年深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金城"兰州按下了暂停键,这座以"一碗面、一条河、一本书"闻名于世的城市,正经历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最新疫情数据显示,兰州单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持续高位运行,多个区域被划定为高风险区,这座西北交通枢纽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组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热气腾腾的生命故事,是一座城市在危机中展现的韧性,更是一个观察中国西部抗疫实践的独特窗口。
根据甘肃省卫健委最新通报,截至11月15日24时,兰州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已突破千例,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这个数字或许不算惊人,但对于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西北城市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病科主任毛小荣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负压病房使用率已达85%,医护人员的排班已经调整为'上一休一'的高强度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疫情呈现出明显的"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特征,七里河区、城关区等老城区成为疫情"重灾区",这与兰州特有的"带状城市"布局密切相关——狭长的河谷地形使得人口密度在核心区域高度集中,兰州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也报告了聚集性疫情,反映出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全域性。
在交通管控方面,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取消了约70%的航班,兰州站、兰州西站日均客流量同比下降近90%,这座素有"西部旱码头"之称的城市,正在经历着交通枢纽功能的暂时弱化,在严格的管控措施下,城市基本生活物资供应保持稳定,政府组织的"蔬菜直通车"日均配送量超过300吨,确保了封控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面对疫情,兰州展现出了独特的应对智慧,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小兰帮办"疫情防控系统实现了全市覆盖,这个由本地科技企业开发的平台,整合了健康码、核酸检测、诉求反馈等15项功能,注册用户突破400万,传统的"社区网格"焕发新生——全市578个社区被细分为3682个网格,由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的"三位一体"防控队伍,构建起了严密的基层防线。
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科研机构也迅速投入抗疫科技攻关,由兰州大学研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预测系统"已应用于本次疫情研判,其准确率达到85%以上,而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开发的"空气消杀凝胶"在重点场所投入使用,这种源自沙漠植物提取物的新材料,展现了兰州在特色科研领域的实力。
在核酸检测方面,兰州创造性地实施了"登山式"检测法——根据地形特点,将采样点设置在居民下山的必经之路,既避免了人员聚集,又提高了检测效率,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疫情下的兰州,处处可见人性的光辉,在城关区盐场路街道,65岁的马大爷每天义务为防疫人员送来自家做的臊子面;在七里河区,20家牛肉面馆自发组成"爱心送餐联盟",日均送出免费餐食2000余份,这些温暖瞬间被网友称为"疫情中最地道的兰州味道"。
教育系统的应对同样令人动容,为确保近40万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兰州市教育局联合电视台开设"空中课堂",特别为农村地区学生提供流量补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师生们则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累计接听咨询电话逾2000人次。
在物资保障方面,兰州发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优势,从新疆、宁夏等地协调调运生活物资,值得一提的是,本地企业"兰州百合生物"将部分生产线转为生产防疫物资,其生产的"百合多糖免洗消毒凝胶"成为防疫新宠,这种产业灵活转型的能力,展现了兰州企业的社会担当。
兰州疫情为观察中国城市防疫体系提供了重要样本,它验证了"动态清零"政策在资源相对不足地区的适用性——通过精准防控和资源倾斜,兰州避免了医疗资源挤兑的发生,它凸显了西部城市在应急管理中的创新潜力,如"登山式检测""带状防控"等本土化解决方案。
更深层次看,兰州疫情促使我们思考城市韧性建设的核心要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张圣海指出:"兰州经验表明,城市韧性不仅依赖硬件投入,更在于社会资本动员能力、文化认同形成的凝聚力。"这一点在兰州各族群众共同抗疫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展望未来,随着"强省会"战略的推进,兰州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有望获得更多支持,正在建设中的甘肃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将填补西北地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空白,而兰州新区后备医院项目的启动,将显著提升城市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