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关于疫情防控的紧急通知/河北省疫情防控办最新通知
22
2025-07-09
2022年10月,当湖北京山市因疫情突然按下"暂停键",这座常住人口不足60万的县级市,在短短七天内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动容的抗疫图景,与大城市疫情中常见的紧张焦虑不同,京山的"静默管理"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温情保卫战——这里没有抢购潮,没有网络骂战,有的只是邻里间自发传递的蔬菜包、志愿者组建的"跑腿小分队",以及社区干部沙哑却依然耐心的解释声,当疫情成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京山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
10月17日凌晨3点,京山市疾控中心的灯光依然亮着,实验室里,检测人员王敏(化名)已经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她的护目镜上凝结着水雾,双手因反复消毒而泛白。"必须跑在病毒前面"——这是京山发现首例阳性病例后,全市防疫人员的共同信念,与大城市相比,县级市的医疗资源相对有限,但反应速度却出奇地快,当天上午6时,流调队伍已完成首例病例的密接排查;8时,相关区域封控措施到位;中午12时,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启动。
"我们像在打一场闪电战。"京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李伟(化名)告诉记者,这座小城的优势在于"船小好调头"——决策链条短、执行效率高,当天下达的"静默管理"通知,两小时内就通过社区网格员、物业、村广播等渠道传达到每位居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多的特点,京山独创了"邻里守望"制度,由年轻邻居负责向老人传达防疫信息,确保政策全覆盖。
在物资保障方面,京山展现了县级城市的灵活智慧,商务局局长张华(化名)透露:"我们提前与周边县市建立了'物资互助联盟',一旦某地出现疫情,其他成员立即启动支援机制。"静默首日,来自钟祥、沙洋等邻县的30吨蔬菜就已抵达京山,更令人称道的是,京山动员本地43家农业合作社建立"直供社区"网络,让新鲜农产品绕过中间环节直达居民餐桌,既保障了供应,又避免了价格波动。
在京山永兴街道的一个老旧小区,65岁的退休教师王兰英自发当起了"楼栋管家",她手绘的"住户需求表"上,详细记录着每家每户的特殊需求:301室张爷爷需要降压药、502室李阿姨家婴儿需要奶粉...这些信息通过社区志愿者传达到保供药店和超市,形成了一条高效的"需求响应链",类似的故事在京山不断上演——理发师组成"爱心义剪队"为防疫人员服务、奶茶店老板改装设备熬制中药防疫汤剂、大学生开设"线上课辅"帮隔离家庭的孩子补习...
这些民间自发的互助行为,与政府构建的"三级保供体系"形成了完美互补,京山创新地将城区划分为8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物资接收点",由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最后100米"配送队伍,特别针对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卫健部门开通了"绿色通道",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据统计,静默期间京山共组建了217支志愿者队伍,服务群众超过12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在核酸检测环节,京山的做法同样充满人情味,考虑到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医疗队伍创新采用"摩托车采样队"模式,翻山越岭为行动不便者上门服务;城区则根据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采样点布局,确保居民排队不超过15分钟,更暖心的是,每个采样点都准备了热水瓶、小板凳,还有学生设计的创意"两米线",将枯燥的防疫提示变成了趣味知识问答。
10月24日零时,京山有序解除静默管理,这座小城用7天时间实现了社会面清零,创造了无外溢、无重症的防疫成绩,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这场疫情"大考"中积累的治理经验,京山市委书记在总结会上提出:"要把抗疫中形成的社区治理创新固化为长效机制。"
眼下,京山正将疫情期间成熟的"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延伸应用到日常治理中,开发"智慧京山"小程序,整合民生服务、投诉建议等功能;建立"平急两用"的志愿者储备库,确保应急状态下能快速动员;完善"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超市、药店、诊所等设施布局更加均衡,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疫情重塑了京山人的精神气质,当地文化馆馆长观察到:"过去邻里之间'门对门不相识',现在大家学会了互帮互助。"这种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城市发展注入了软实力,已有企业表示,正是看中京山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社区氛围,决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而文旅部门则巧妙地将抗疫故事融入宣传,推出"感恩之旅"线路,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体验这座"有温度的小城"。
从武汉保卫战到京山阻击战,湖北人民在抗疫中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智慧,京山的故事告诉我们: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医疗战,更是一场治理能力与文明程度的综合考验,当大城市的疫情应对还在依赖"高压管控"时,像京山这样的小城,反而用其紧密的社会联系、灵活的治理手段,探索出了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防疫之路,这或许正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生动样本——在高效与温情之间,在刚性与柔性之间,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