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记忆的双城记,长春与南昌的疫情时空对话
30
2025-05-11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即使是海拔3650米的拉萨,也无法置身事外,这座被誉为“日光城”的雪域圣城,曾因游客如织而喧嚣,因朝圣者的虔诚而神圣,当病毒蔓延至高原,拉萨的街道变得空旷,布达拉宫前不再有长跪的信徒,八廓街的商铺也拉下了卷帘门。
疫情给拉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让这座城市展现出独特的韧性,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信仰、科学、传统与现代交织,共同书写了一段特殊的抗疫故事。
在疫情初期,许多人认为高原的稀薄空气和强烈紫外线能天然抑制病毒传播,甚至有人调侃:“拉萨是最后的净土。”病毒并未因海拔而却步,2020年1月,西藏报告首例输入性病例,打破了“高原免疫”的神话。
拉萨迅速进入防控状态:
高原的防疫难度远超平原:
尽管如此,拉萨的防疫措施仍然迅速且严格。
在拉萨,抗疫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文化问题,藏传佛教的集体信仰与现代化防疫措施如何共存?这座城市给出了独特的答案。
以往,八廓街的转经道上,信徒们摩肩接踵,手持转经筒,口诵真言,疫情期间,政府在地上贴了一米间隔线,并派志愿者维持秩序,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信徒接受了这一改变,甚至有人笑着说:“佛祖也会理解,这是为了保护众生。”
以往,藏历新年期间,拉萨各大寺庙会举行盛大的法会,信众蜂拥而至,疫情期间,寺庙尝试“线上祈福”,高僧通过直播诵经,信徒在家观看,虽然少了现场的震撼,但这种创新方式让宗教活动得以延续。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推出了预防新冠的藏药方剂,如“九味防瘟散”,并在社区免费发放,西医的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也在同步推进,许多藏族群众既喝藏药,也打疫苗,形成了独特的“双轨防疫”。
拉萨的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疫情让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遭遇重创。
“以前带团一天赚800,现在卖牦牛肉干一天赚80。”一位曾经的导游苦笑着说,许多旅游从业者转行做微商,通过朋友圈卖藏红花、冬虫夏草,甚至直播带货。
八廓街旁的民宿曾经一房难求,疫情期间入住率暴跌至10%以下,一些老板咬牙坚持,将空房改造成长期出租的“藏式公寓”;另一些人则选择关门,回老家放牧。
西藏自治区政府推出旅游复苏计划,包括发放消费券、减免税费、补贴旅行社等,2021年夏季,随着国内疫情缓和,拉萨游客量短暂回升,但随后的零星疫情又让行业陷入波动。
在社区防控一线,许多藏族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老人登记健康码、搬运物资,高原的紫外线让他们的脸颊更加通红,但他们笑着说:“这是我们的‘抗疫勋章’。”
一位援藏医生回忆,在拉萨方舱医院里,藏族患者虽然语言不通,但总会双手合十说“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这种乐观感染了许多医护人员。
一些内地来的“藏漂”原本计划短期旅居,却因疫情滞留拉萨,有人开起了咖啡馆,有人学会了藏语,甚至有人皈依了藏传佛教,疫情让他们与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联结。
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拉萨逐渐恢复生机,布达拉宫重新开放,八廓街的转经人流回归,但这座城市已经悄然改变。
疫情让拉萨人更加重视健康,晨练的市民增多,藏药养生理念被重新挖掘,甚至有人开始研究传统藏医的“防瘟”智慧。
疫情让拉萨经历了寂静,但也让这座城市沉淀、蜕变,当游客再次涌入八廓街,当转经筒的嗡鸣声重新回荡在街角,拉萨依然是那座信仰之城,只是多了一份历经风雨后的从容。
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人们用信仰抵御恐惧,用科学应对病毒,用坚韧等待黎明,疫情终将过去,而拉萨的故事,仍在继续。
(全文共2180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