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河南省卫健委发言人:卫健委 河南
29
2025-07-14
2023年初冬,当寒流席卷华北平原时,石家庄这座拥有11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与三年前不同的是,这次疫情不再是恐慌与无序的代名词,而成为观察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独特窗口,石家庄疫情应对中展现出的精准防控、科技赋能和人文关怀三位一体新模式,不仅改写了"封城"的旧剧本,更在无形中重新定义了当代中国城市的韧性内涵。
精准防控:从"一刀切"到"手术刀式"治理的进化
石家庄此轮疫情最显著的特点,是彻底告别了过往"全城静默"的粗放模式,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创新推出的"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将全市细划为高、中、低风险三类区域,实施精准管控,在长安区某社区,居民张女士发现:"我们单元有确诊就封控我们单元,隔壁楼照样正常出入,孩子上学都没耽误。"这种"病毒在哪里,防控就跟到哪里"的精确制导式管理,得益于石家庄建立的"15分钟核酸采样圈"和"2小时流调响应机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防控政策的动态调整智慧,石家庄疾控中心每日召开的多学科专家研判会,综合病毒测序结果、传播链条清晰度、医疗资源承载力等12项指标,像调节精密仪器般微调防控措施,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模式,使得全市90%以上的企业保持正常运转,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保障了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等抗疫关键企业的满负荷生产,当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从"二选一"变为"动态平衡",城市治理现代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数字抗疫:当科技成为城市免疫系统的新器官
走进石家庄市第五医院,5G远程会诊系统正连接着30公里外的省胸科医院专家团队,这种"云端医疗"场景是石家庄数字抗疫的缩影,市政府与华为共建的"城市智能体",整合了全市2.6万个监控摄像头、8万个物联网设备和千万级城市大数据,构建起疫情预警的"数字孪生"系统,在某封控小区,智能机器人不仅配送物资,还能通过热成像进行初步体温筛查。
但真正的革命发生在看不见的云端,石家庄开发的"疫码通"系统,创造性实现了健康码、行程码、核酸证明"三码合一",扫码通行效率提升70%,更突破性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所有防疫数据上链存证,既保证流调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又通过"隐私计算"技术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这种技术伦理的平衡,展现了一座城市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清醒认知,当科技不再只是工具,而升维为城市免疫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疫情防控便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人文之光:疫情防控中的人性温度测量
在裕华区某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为过生日的隔离儿童准备蛋糕的视频曾温暖全网,这种人文关怀并非偶然,而是石家庄"暖心防疫"工程的制度化呈现,市政府设立的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累计服务1.2万人次;针对独居老人建立的"每日敲门"制度,确保3.6万名特殊群体生活无忧;甚至对隔离居民宠物的照料方案,都写进了市级防疫手册的附录。
更深层的变化发生在社区治理层面,石家庄培育的"邻里互助会"组织网络,在疫情中展现出惊人能量,在桥西区,退休教师王阿姨组织的"帮帮团",为200多户家庭提供代购、课业辅导等服务,这种民间自组织的蓬勃生长,使得疫情防控从政府"独角戏"变为社会"大合唱",当一座城市在危机中仍能保持对每个个体的尊重与关怀,这种文明底色才是真正不可摧毁的免疫力。
韧性重构:后疫情时代城市进化的密码
石家庄的实践为"城市韧性"概念注入了新内涵,传统认知中的韧性多强调硬件抗灾能力,而此次疫情揭示:真正的韧性是精准治理能力、数字技术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复合函数,这种软硬结合的韧性,使得石家庄在疫情冲击下仍保持GDP3.1%的增速,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的92%。
更具启示性的是危机带来的治理创新"棘轮效应",石家庄首创的"企业防疫专员"制度、开发的"疫情防控数字沙盘"、建立的"平急两用"医疗设施等创新举措,都将沉淀为城市永久的治理财富,正如市疾控中心主任李锋所言:"疫情终会过去,但这些制度创新将永远改变这座城市的治理基因。"
站在更宏观视角,石家庄经验对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镜鉴:当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城市竞争的本质正在从比规模、比速度转向比韧性、比适应力,那些能在危机中快速学习、创新求变的城市,将在未来的城市版图中占据先机。
石家庄的冬天依然寒冷,但这座城市在疫情中展现的理性、智慧与温度,已然构筑起抵御任何风暴的精神屏障,这种屏障不依赖高墙深壑,而是建立在每个市民对科学的信任、对制度的信心、对彼此的诚信之上,当疫情散去,这些在危机中淬炼出的城市品质,终将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或许,这就是一座城市在经历磨难后获得的最珍贵礼物——不仅知道如何生存,更明白为何而繁荣。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