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住建厅江新红: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新洪
21
2025-07-10
2020年初,当武汉疫情牵动全国目光时,地处华北腹地的太原,正以一种近乎“隐形”的姿态构筑着自己的防疫战线,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工业城市,既非疫情“震中”,也非交通枢纽,却在2020年冬春之交,用钢铁般的纪律与市井的温情,写下一部鲜少被提及的“北方抗疫样本”。
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太原迎泽区老军营小区的一户人家正在准备年货,退休矿工张建国从电视新闻里嗅到异样,翻出尘封多年的工具箱,用废旧钢管和木板,连夜给单元楼焊了一道临时隔离门。“当年井下作业,最要紧的就是通风隔离。”这位老工人的直觉,竟与三天后太原市推行的“社区硬隔离”政策不谋而合。
不同于南方城市的“柔性管控”,太原将重工业基因注入防疫:太钢集团紧急改造生产线,日产10万只钢制隔离桩;中车太原公司用火车车厢改造技术,48小时研发出可移动式核酸采样舱,在杏花岭区,由30台挖掘机组成的“机械方阵”一夜之间筑起3公里长的临时围墙,被市民称为“铁壁抗疫”。
2月4日立春,太原确诊数定格在19例,看似平缓的曲线背后,是整座城市毛细血管的剧烈收缩,食品街“认一力”饺子馆第三代传人李明,把祖传的羊肉蒸饺配方无偿交给社区食堂,每天清晨5点,戴着“晋A·抗疫”袖标的摩托车队载着冻饺穿梭街巷,排气筒喷出的白雾与晨雾交融——这是2020年太原独有的“早餐信号”。
在汾河岸边的城中村,菜贩王翠莲用卖酸菜的粗陶缸腌制75%酒精,她的记账本上歪歪扭扭记着:“2月8日,南巷张老师家,泡菜两斤,酒精一瓶,抵债。”这种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支撑起城市最低限度的防疫物资循环。
太原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赵爱国的值班表显示:从1月26日至3月15日,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活动半径不超过医院周边800米,他们在住院部12楼用CT胶片和输液架搭建了“垂直生活区”,电梯按键被改造为“楼层隔离舱”——按下按钮后需等待30秒酒精喷雾自动消毒,这种略带蒸汽朋克色彩的发明,后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太原南站,一套特殊的“时间分割法”正在运行,保洁员郭淑芬的工时被精确到15分钟一个单元:7:00-7:15擦拭自动取票机,7:15-7:30喷洒84消毒液……她的工作日志里,2020年2月共记录了2876次弯腰动作。
官方统计显示,太原2020年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零死亡,但鲜有人关注到:
在五一广场的“抗疫记忆展”上,一组特殊展品令人动容:20把钥匙串,来自不同小区的楼长们,疫情期间,他们每天要开关单元门至少56次,钥匙齿痕被磨出金属光泽,策展人标注:“这是2020年太原最明亮的磨损。”
2020年4月,当全国聚焦武汉解封时,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悄悄上线了“防疫型智能掘进机”,驾驶舱配备正压新风系统,这项原本为煤矿防尘设计的技术,阴差阳错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工业刚需。
在柳巷商业街,百年老店“六味斋”的酱肉窗口前,顾客仍习惯性保持1.2米间距——这个数字源于当年地上贴的黄色胶带,如今已演变成太原人肌肉记忆中的“安全美学”。
2020年的太原抗疫史,是一部钢铁与体温共同书写的城市日记,当我们在宏大叙事中寻找英雄时,这座城市的记忆却藏在老工人焊枪的火花里、摩托车队扬起的雪沫中、以及被钥匙磨亮的门锁齿孔间,这些北方特有的硬核与柔韧,或许正是中国抗疫拼图中最容易被忽略,却最不该被遗忘的一块。
(全文共1387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