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防疫西进,一场被忽视的跨区域治理革命
37
2025-07-09
12月的沈阳,寒风凛冽,一则突如其来的通知打破了校园的平静:因疫情反复,全市小学提前进入寒假,家长群瞬间炸锅——有人松了口气,庆幸孩子避开感染风险;有人焦头烂额,担心无人看管的孩子会“放飞自我”;更多人则在追问:这样的“紧急刹车”,究竟是防疫的必要代价,还是暴露了教育系统应对突发危机的短板?
沈阳并非孤例,入冬以来,全国多地因流感、支原体肺炎与新冠叠加,学校停课已成常态,但与其他城市不同,沈阳此次决策的争议点在于:“提前放假”是否真能解决问题? 有家长晒出班级群截图:“放假当天,班里一半孩子已在发烧。”这让人不禁质疑:放假是否来得太迟?
据沈阳市卫健委通报,本轮疫情中,儿童感染比例较往年显著上升,某区疾控中心数据显示,12月前两周,6-12岁儿童发热门诊量同比增加230%,病毒学专家指出,冬季密闭环境、免疫债(因长期防护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及变异株传播力增强,共同推高了儿童感染风险。
“放假”并非万能解药。
一位小学校长的朋友圈道出无奈:“我们像救火队员,但火势总比预案快一步。”
面对质疑,沈阳市教育局回应称,提前放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并同步推出三项措施:
这些尝试被部分学者视为“教育韧性”的探索——即在冲击中快速调整、维持核心功能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峰评价:“从‘被动停摆’到‘主动重组’,沈阳的试错值得观察。”
但反对声音同样尖锐,教育博主“麦田守望者”发文批评:“用社区托管代替专业教育,是责任的转嫁。”更有家长抱怨,所谓“寒假Plus”实则为变相补课,“减负越减越重”。
横向对比全球,类似困境早有先例:
这些经验揭示一个共识:单一措施难奏效,必须“社会总动员”,沈阳的“共享教室”借鉴了新加坡思路,但在资源调配和细节执行上仍有差距,某社区因志愿者不足,最终只能将孩子集中看电视,被网友调侃为“寒假变春晚”。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给教育的拷问不会消失:
沈阳市教育局某官员私下透露:“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建设性方案。”这句话或许道破了所有矛盾的核心——在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系统与全社会都需要一种新的“共生智慧”。
回望沈阳小学的提前放假,它既是一场被动应战,也是一次主动求变,当孩子们捧着寒假作业回家时,成年人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熬过这个冬天”,更是“如何为下一个冬天储备能量”。
正如一位班主任在班会上的话:“病毒会变异,但我们对成长的承诺不能变。”这或许才是教育韧性最朴素的诠释。
(全文共计1723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