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疫情情况报告杭州最新(疫情河北省最新数据消息)
24
2025-07-03
2022年,长春疫情牵动人心,而伴随疫情的,还有无数真假难辨的谣言,从“封城断粮”到“方舱医院虐待患者”,从“政府隐瞒数据”到“特效药黑市交易”,这些信息像野火一样蔓延,甚至让部分人宁愿相信小道消息,也不愿等待官方通报。
为什么疫情谣言总是层出不穷?它们如何影响社会秩序?我们又该如何辨别和应对?
2022年3月,长春因疫情实施严格管控,随后社交媒体上疯传“超市物资紧缺”“市民抢购一空”的视频和图片,事实是部分超市因物流调整短暂缺货,政府迅速调配物资,并未出现大规模断供,但恐慌情绪已经蔓延,导致部分市民盲目囤货,加剧了短期供应链压力。
另一则广泛传播的谣言称“长春方舱医院环境极差,患者得不到治疗”,长春方舱医院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医疗团队24小时值守,个别因网络断章取义的视频被放大,导致公众误解。
更离谱的是一则“长春某小区居民因隔离压力集体跳楼”的谣言,配以模糊的视频截图,经警方调查,该视频实为外地某建筑工地事故的旧视频,与长春疫情毫无关联。
这些谣言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公众焦虑,嫁接真假信息,制造恐慌。
在疫情初期,官方信息往往需要时间核实和发布,而公众对未知的恐惧促使他们寻找“即时答案”,这时,谣言便填补了信息空白,成为部分人的“心理安慰剂”。
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体,而算法推荐机制会让煽动性内容获得更多曝光,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几小时内发酵成全国热点。
有些谣言并非无心之失,而是有意为之。
2022年3月,长春某小区因谣言称“有确诊患者逃离”,导致居民聚集抗议,甚至冲击防疫卡点,类似事件不仅浪费警力资源,还可能增加交叉感染风险。
当谣言反复出现,部分民众会对官方通报产生“狼来了”效应,即使后续发布真实信息,也可能被质疑,这种信任裂痕,长远来看会影响社会治理效率。
长春某超市老板因被谣传“哄抬物价”,遭到网络暴力,店铺被恶意差评;一名护士因身穿防护服的照片被误传为“方舱虐待患者”,遭受人肉搜索,这些无辜者成为谣言的最大受害者。
长春疫情终会过去,但谣言不会消失,下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我们是否会更冷静?答案取决于每个人的信息素养和社会共治能力。
真相或许会迟到,但谣言从不缺席。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理性跑得比恐慌更快。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