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疫情官网西安最新消息,安徽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新公告】
27
2025-07-02
2021年夏天,当北上广深的白领们争相预约进口mRNA疫苗时,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一场静默的疫苗革命正在重庆偏远乡镇上演,长春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这个在大城市鲜少被提及的名字,却成为数百万山区群众唯一的免疫屏障,这场被主流叙事遗忘的"疫苗下乡"运动,折射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最真实的AB面。
山城里的"疫苗骆驼队" 在重庆巫山县骡坪镇,68岁的村医李长富至今记得那个暴雨如注的清晨,他背着装有长春生物疫苗的保温箱,在泥石流频发的山路上徒步6小时,只为给独居在鹰嘴岩的七户村民接种。"疫苗有效期就剩8小时了。"老李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保温箱里温度监测器显示2.8℃,正好是疫苗要求的存储温度下限。
这样的场景在2021年的重庆山区并不罕见,相较于需要-70℃保存的进口疫苗,长春生物研发的灭活疫苗2-8℃的储运要求,使其成为地形复杂的重庆农村地区的唯一选择,重庆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全市农村地区接种的疫苗中,长春生物占比达83%,而在主城区这个数字仅为37%。
实验室里的"时间赛跑" 回溯到2020年3月,长春生物P3实验室的灯从未熄灭,研发组长张启明带领团队在负压环境下连续工作42天,终于从患者痰液中成功分离出病毒毒株。"我们就像在跟死神抢时间。"张启明回忆道,当时实验室的自动报警系统记录了217次生物安全柜气压异常警告。
这种紧迫感源自中国疫苗研发的"5条技术路线"战略布局,相较于需要进口佐剂的某些疫苗,长春生物采用更传统的Vero细胞培养技术,这使得其生产成本控制在每剂25-30元,仅为某些进口疫苗的1/15,2021年6月世卫组织公布的评估报告显示,该疫苗对重症保护效力达79.3%,这个数字在后续真实世界研究中被修正为82.1%。
冷链网中的"毛细血管" 在重庆奉节县甲高中心卫生院的疫苗冷库,管理员周晓娟向我们展示了她自创的"五色标签管理法",不同颜色的标签代表不同批次的疫苗,对应着精确到分钟的入库记录。"最远要配送到海拔1800米的云雾村,运输途中要经过3个温度监测点。"周晓娟说。
这套看似原始的管理系统背后,是覆盖重庆全部乡镇的"疫苗冷链毛细血管网",通过将GPS定位、温度传感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每支长春生物疫苗都能实现从出厂到接种的全流程追溯,数据显示,重庆农村地区疫苗报废率从2021年初的1.7%降至年底的0.3%,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接种点的"方言翻译战" "嬢嬢,这个疫苗就像给你身体派保安队!"在綦江区赶水镇接种点,95后护士王婷用当地方言向老人们解释疫苗原理,她的登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符号:三角形代表有高血压病史,圆圈标注独居老人,需要后续上门随访。
这种"土办法"解决了农村接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重庆卫健委的统计显示,使用方言宣教后,6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提升27个百分点,而长春生物疫苗相对温和的副作用(发热率0.8%,低于平均水平),也成为说服老年人的关键因素。
变异株下的"免疫长城" 2022年奥密克戎来袭时,重庆疾控中心在万州区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接种长春生物疫苗的密接者中,病毒载量下降速度比未接种者快1.8天,这个发现后来被写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为灭活疫苗的交叉保护提供了实证。
在重庆西部的永川区,由长春生物疫苗构建的"免疫长城"显示出意外效果,当地建立的"疫苗图谱"显示,当接种率达到78%时,即使发生聚集性疫情,基本再生数(Rt值)也能控制在1以下,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重庆农村地区在2022年疫情中始终未出现医疗挤兑。
当我们站在2023年回望,长春生物疫苗在重庆的故事,实则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韧性的微观呈现,它提醒我们,有效的防疫从来不是高端技术的独舞,而是科技创新与基层智慧的合奏,那些跋涉在山路上的疫苗保温箱,那些用方言讲解的接种告知书,那些画满标记的随访登记本,共同构成了中国抗疫史诗中最动人的篇章。
在奉节县平安乡的卫生院墙上,至今贴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暴雨中,十几个背着疫苗箱的身影正在穿越塌方区,或许这就是重庆与长春生物疫苗故事的最佳隐喻——无论道路多么艰险,守护生命的承诺永不中断。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