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太源疫情,一场被遗忘的热带风暴如何改写城市免疫密码
32
2025-05-23
2022年11月,当沈阳宣布全市静默管理时,千里之外的重庆也正经历着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两座城市,一个位于东北工业重镇,一个坐拥西南山城,却在同一时空下演绎着不同的防疫剧本,沈阳的"封城"与重庆的"未封城",恰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城市治理的复杂光谱,当我们拨开表象的迷雾,会发现这两座城市的防疫策略差异,实则是资源禀赋、治理传统与风险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中国超大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两种典型范式。
沈阳的封城决策,体现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有的治理逻辑,作为共和国长子,沈阳的城市治理始终保持着较强的行政主导特征,2022年11月23日,沈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宣布全市开展为期五天的全员核酸筛查,期间实行"静默管理",这种果断的封控措施,与东北地区相对集中的城市空间结构密不可分——沈阳作为单中心城市,人口流动相对规律,实施全域管控的行政成本较低,历史数据显示,在2020年初的疫情防控中,沈阳就曾采取过类似的严格管控措施并取得成效,这种"成功经验"自然会影响后续决策,更重要的是,沈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三甲医院主要集中在市区,一旦疫情大规模扩散,郊区县医疗系统将面临巨大压力,当地政府选择以短痛避长痛,通过暂时封城为精准防控争取时间窗口。
重庆的防疫策略则展现出另一种治理智慧,与沈阳不同,重庆在2022年11月疫情高峰期并未宣布全域封城,而是创新性地实施"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这座拥有32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地域面积是沈阳的十倍有余,城乡差异显著,一刀切的封城既不现实也不经济,重庆的决策者深谙此理,他们依托"市-区县-乡镇"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将全市划分为若干防控单元,根据风险等级实施不同管控措施,在中心城区,重点场所扫码登记、重点人群核酸筛查成为常态;在偏远区县,则保持相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种精细化治理的背后,是重庆特殊的城市形态——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使得疫情传播具有天然阻隔,为分区防控提供了地理基础,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拥有更丰富的医疗资源配置和更强的基层动员能力,能够支撑起更复杂的防控体系。
两座城市的防疫差异,本质上是治理传统的当代呈现,沈阳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重镇,其城市管理长期依赖垂直化、指令性的行政体系,这种路径依赖在应急状态下表现为更倾向于使用行政命令手段,而重庆在直辖后的二十余年里,逐渐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治理模式,培育出灵活应变、因地制宜的治理能力,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沈阳封城期间,生活物资供应主要依靠政府组织的统一配送;而重庆则充分发挥社区团购、电商平台等市场化力量,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保供体系,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都深深植根于各自的城市基因之中。
从经济视角看,两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韧性也深刻影响着防疫策略的选择,沈阳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许多大型工厂需要连续生产,长时间的封城会造成产业链中断,因此决策者倾向于短时间高强度管控以求速战速决,重庆则拥有更为多元的经济生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对疫情防控的敏感度各异,需要更有弹性的管理方式,数据表明,2022年11月,沈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7%,而重庆同期仅下降2.5%,这种差异部分源自防疫策略对经济影响的不同。
基层执行力的差异也不容忽视,沈阳的社区治理体系相对传统,网格化管理主要依靠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重庆则较早探索"党建+网格"模式,疫情期间动员了超过30万党员志愿者下沉社区,这种组织优势使得重庆能够在不大规模封城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的防控效能,一位在两地都有抗疫经验的社区书记这样描述:"沈阳像正规军作战,讲究令行禁止;重庆更像特种作战,强调灵活机动。"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这两类防疫模式的价值或许会得到重新认识,在后疫情时代,城市治理越来越需要兼顾效率与韧性,既要有沈阳式的决断力,也需具备重庆式的适应性,值得思考的是,沈阳在2023年初优化防控措施后,迅速借鉴了重庆"无疫小区"创建等创新做法;而重庆也在后续防控中加强了应急指挥体系的集中统一,这种相互学习的过程,正是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疫情终将过去,但城市治理的课题永恒,沈阳与重庆的防疫实践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方案,只有最适合城市特质的发展路径,当下一场公共危机来临时,或许我们不必追问"为何不学某城",而应该思考"如何做好自己",因为真正成熟的治理智慧,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深刻理解城市DNA基础上的创新突破,这,正是中国超大城市在疫情大考中交出的最宝贵答卷。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经典之作,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