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藏,当海河遇见雅鲁藏布,一场跨越3600米的城市对话
12
2025-04-29
在新冠疫情这场全球大考中,澳门这座面积仅33平方公里的特别行政区,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答卷,当全球大多数地区在"清零"与"共存"间摇摆不定时,澳门以其独特的"精准防疫"模式,创造了连续300多天本土零确诊的纪录,直到2022年6月才被奥密克戎变异株打破,这座以博彩业闻名的小城,如何在防疫与经济间找到平衡点?它的经验又能为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哪些启示?
澳门防疫的"三板斧":快、准、稳
澳门防疫的第一大特点是反应迅速,2020年1月22日,澳门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比香港早两天,比特区政府的防疫响应还快了一步,这种"超前意识"贯穿了澳门整个防疫过程,每当周边地区出现疫情波动,澳门总能在第一时间收紧入境政策,如2021年9月福建疫情暴发后,澳门立即将福建入境人员的医学观察期延长至21天。
第二个特点是精准施策,澳门没有简单照搬内地的"封城"模式,也未完全跟随西方的"群体免疫"策略,而是发展出一套"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机制,以2022年6月的疫情为例,澳门将受影响区域划分为红、黄码区,红码区实行"足不出户",黄码区限制活动范围,其他区域保持正常运转,这种"外科手术式"的管控,既控制了疫情扩散,又最大限度减少了社会停摆。
第三个特点是稳中求进,澳门深知自己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因此在防疫政策调整上格外谨慎,2022年8月珠海出现疫情时,澳门没有一刀切关闭关口,而是立即启动珠澳联防联控机制,对通关人员实施"两点一线"闭环管理,这种既保防疫又保经济的"双轨制",使得澳门2021年GDP实现了18%的反弹增长,在全球旅游城市中表现亮眼。
数字背后的防疫密码
截至2022年9月,澳门累计确诊病例791例,死亡6例,每百万人口死亡率仅为8.9,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
疫苗接种率领先,澳门政府通过"疫苗外展计划"(上门接种)、"疫苗关爱计划"(长者专车接送)等措施,截至2022年9月完成两剂接种率达90.3%,加强针接种率也有69.8%,在全球名列前茅。
检测能力突出,这个67万人口的城市,拥有12个核酸检测站,单日检测量最高可达20万人次,在2022年6月疫情中,澳门创造了3天完成全员核酸检测的纪录,检测效率甚至超过许多千万级人口城市。
再者是科技赋能防疫,澳门健康码系统与广东、香港互认,并创新推出"场所码"系统,市民进入公共场所必须扫码,这使得流调工作可以精确到分钟级别,在7·18疫情中,澳门仅用48小时就锁定了病毒传播链。
小城市的防疫大智慧
澳门经验的核心,在于将公共卫生决策"在地化",澳门卫生局局长罗奕龙曾表示:"我们不会简单复制任何地区的做法,每项措施都要考虑澳门地小人稠的特点。"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在几个方面:
经济与防疫的平衡艺术,澳门没有因疫情关闭赌场,而是严格执行入场疫苗要求、间隔就座等措施,2021年澳门博彩毛收入回升至868亿澳门元,证明防疫与经济活动可以并行不悖。
民生保障的精细操作,在全民核检期间,政府为弱势群体开设绿色通道;实施"保障口罩供应计划",市民可每30天以成本价购买30个口罩,这些细节设计大大提升了防疫配合度。
心理健康的超前部署,澳门早在2020年2月就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卫生中心增设心理健康门诊,这种对"心理防疫"的重视,有效缓解了长期防疫带来的社会焦虑。
镜海映照的全球启示
澳门的实践打破了非此即彼的防疫迷思,它证明在"清零"与"共存"之间,存在第三条道路——通过精准防控实现"动态清零",当新加坡选择"与病毒共存"导致死亡率攀升,当上海严格封控引发经济阵痛时,澳门模式提供了一种折中思路。
对内地城市的启示在于:超大城市的防疫可以借鉴澳门的"网格化精细管理",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次生灾害;对国际社会的启示则是:完全放任的"共存"并非唯一选择,精准防疫同样能兼顾生命与经济。
澳门防疫最大的智慧,或许在于它把疫情不仅视为危机,更当作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契机,从电子政务升级到公共卫生体系完善,这场战"疫"正在让这座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完成意想不到的转型,正如澳门特首贺一诚所言:"经过疫情考验,澳门变得更团结、更有韧性。"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澳门的防疫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防疫模板,只有因地制宜的务实创新,这座小城的实践,或许正在书写后疫情时代城市治理的新范式。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