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防疫,一座城市的韧性密码与未来启示
9
2025-04-11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随后迅速蔓延至全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许多国家向中国伸出援手,捐赠医疗物资或提供技术支持,有两个国家的态度却显得尤为特殊——朝鲜和巴林,它们既没有公开表达对中国的支持,也未提供实质性的援助,这一现象引发了诸多讨论:为何这两个国家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刻选择了沉默?是政治考量、经济困境,还是更深层次的地缘战略因素?
本文将深入分析朝鲜和巴林在疫情期间未援助中国的原因,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国际关系逻辑。
第一部分:朝鲜为何不帮助中国?
1. 朝鲜的“闭关锁国”防疫政策
朝鲜是全球最封闭的国家之一,自疫情爆发以来,它采取了极端严格的封锁措施,甚至比中国更早关闭边境,2020年1月,朝鲜成为全球首个宣布全面封锁的国家,禁止所有外国人入境,并暂停国际航班和铁路运输。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鲜自身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国内甚至缺乏基本的检测能力,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朝鲜的医疗体系极其脆弱,人均医生数量远低于国际标准,即便朝鲜有意援助中国,其自身条件也不允许。
尽管中朝在历史上曾是“血盟”关系,但近年来,两国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离,金正恩上台后,朝鲜的外交策略更加灵活,不再完全依赖中国,而是尝试与俄罗斯、韩国甚至美国进行接触。
在疫情期间,朝鲜的首要任务是自保,而非对外援助,朝鲜可能认为中国有能力独自应对疫情,无需外部帮助,从政治角度来看,朝鲜更倾向于保持“独立自主”的形象,避免被视为中国的“附庸”。
由于长期受联合国制裁,朝鲜经济举步维艰,即便中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朝鲜的对外贸易仍然受到严格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鲜几乎没有能力向中国提供医疗物资或其他援助。
第二部分:巴林为何不帮助中国?
1. 巴林的外交重心:海湾国家与西方
巴林是一个面积小但战略位置重要的海湾国家,其外交政策深受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的影响,在疫情期间,巴林的主要关注点是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内部的合作,而非远在东亚的中国。
巴林与美国关系密切,是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的总部所在地,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巴林可能不愿因援助中国而引发美国的不满。
2020年2月,巴林国内也出现了新冠疫情,政府迅速采取封锁措施,并优先保障本国医疗资源,作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小国,巴林的医疗体系并不具备大规模对外援助的能力。
尽管中国与巴林有经贸往来,但两国关系并不像中国与沙特、阿联酋那样紧密,巴林的主要经济伙伴仍是海湾国家和欧美,巴林在疫情期间并未将援助中国列为优先事项。
第三部分:国际援助的政治经济学
国际援助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慈善行为”,而是带有明确的政治和经济目的,日本和韩国在疫情期间向中国提供援助,部分原因是希望维持供应链稳定;俄罗斯的援助则带有深化中俄战略合作的意图。
相比之下,朝鲜和巴林与中国的关系并不足以促使它们提供援助,朝鲜更关注自身生存,而巴林则更依赖西方和海湾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在疫情初期并未主动向国际社会求援,相反,中国迅速动员国内资源,并在后期成为全球抗疫物资的主要供应国,这种“自给自足”的姿态可能让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并不迫切需要外部帮助。
疫情期间,国际社会出现了明显的“站队”现象:亲华国家(如巴基斯坦、伊朗)积极援助中国,而亲美国家(如部分欧洲国家)则态度谨慎,朝鲜和巴林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它们在中美博弈中的立场。
第四部分:对中朝、中巴关系的长期影响
1. 中朝关系:短期冷淡,长期仍依赖
尽管朝鲜未在疫情期间援助中国,但中朝关系的根本逻辑并未改变,朝鲜仍然依赖中国的经济支持,而中国也需要朝鲜作为地缘缓冲,两国关系可能会在疫情后逐步恢复。
巴林的选择表明,该国对中国的依赖度较低,中国若想深化与巴林的关系,可能需要通过经济投资(如“一带一路”倡议)来增强影响力。
国际关系的现实逻辑
疫情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关系的现实逻辑——国家行为永远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朝鲜和巴林的选择并非“背叛”,而是基于现实考量的理性决策。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真正的盟友并不多,大多数国家只会基于利益作出选择,中国需要更灵活的外交策略,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维护自身利益。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