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精准拆弹VS上海动态清零,两大经济引擎的防疫辩证法
25
2025-07-10
当太原的街道被秋叶铺满却少见行人足迹,当石家庄的早高峰地铁再次挤满匆忙的上班族,两座相距仅200公里的城市,正在演绎中国疫情防控的"双城记",10月下旬以来,太原与石家庄面对疫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精准化调整,更折射出不同城市在公共卫生治理、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深层博弈。
太原:精准防控下的"静默"坚守
10月22日,太原市小店区报告新增5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座拥有53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随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与年初上海疫情时的犹豫不决不同,太原市疫情防控办在24小时内完成了流调溯源、风险区域划定和核酸筛查部署,值得关注的是,太原此次采取的是"精准静默"策略——仅对涉及疫情的9个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其他区域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长风街某封闭管理小区,笔者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正通过无人机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小区门口,"党员先锋岗"的红色标牌格外醒目,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有条不紊地登记出入人员信息,这种"最小单元"管控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式封城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又确保了疫情不扩散,太原市疾控中心主任徐计宏表示:"我们建立了'以快制快'的响应机制,力争在24小时内完成从发现阳性到控制传播链的全过程。"
"精准防控"背后是巨大的组织成本,万柏林区某社区书记王芳(化名)向笔者透露,她所在社区20名工作人员要服务近万名居民,"每天睡不到4小时"成为常态,核酸检测、物资配送、特殊人群照料等工作的精细化要求,使得基层治理体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山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志勇指出:"太原模式的成功依赖于强大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和数字化治理水平,这对很多中小城市来说难以复制。"
石家庄:常态化防控的"压力测试"
与太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家庄在10月25日报告新增12例感染者后,宣布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证明,这一被网友称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政策调整立即引发热议,在勒泰中心商场,笔者观察到约七成顾客仍自觉佩戴口罩,但扫码测温环节确实已经取消,某连锁药店负责人表示:"感冒药销量增加了三成,很多人开始自主备药。"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建国认为:"政策调整基于对奥密克戎毒株致病力下降的科学判断,但医疗机构仍严阵以待。"该院扩建的200张重症床位已完成设备调试,抗病毒药物储备量可满足3个月需求,这种"放开不放松"的医疗资源准备策略,体现了"新十条"优化措施中关于分级诊疗的核心要求。
但政策转变也带来社会适应期的阵痛,石家庄某小学家长群里,是否送孩子上学"的争论持续发酵,个体商户张先生坦言:"既盼着客流量恢复,又担心感染风险。"这种矛盾心理在第三产业从业者中颇具代表性,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测算显示,政策调整首周,石家庄商圈客流恢复至疫情前65%,但餐饮业营业额仅达去年同期50%,反映出消费信心的恢复需要过程。
双城差异背后的治理逻辑
太原与石家庄的防疫策略差异,本质上是不同发展阶段的选择,太原作为能源重镇,第二产业占比达43.7%,工厂、矿区的聚集性风险使其更倾向保守策略;而石家庄第三产业占比54.2%,服务业对人员流动的依赖性更强,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在两市的疫情防控决策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从治理技术看,太原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将疫情防控融入"城市大脑"系统,笔者在太原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看到,大屏实时显示着核酸采样进度、隔离房间使用率等18项关键指标,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使得"精准静默"成为可能,相比之下,石家庄更注重政策试错的容错空间,其下辖的22个县(市、区)被划分为三类防控区域,实行差异化管控。
社会心理的差异同样不容忽视,太原经历过2003年SARS和2020年初疫情的严峻考验,市民对防控措施的配合度较高;而石家庄作为京津冀交通枢纽,人员流动性大,长期防控带来的疲劳感更为明显,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太原市民对当前防控政策的支持率达78.6%,而石家庄受访者中希望"逐步放开"的比例达到63.4%。
寻找最大公约数:疫情防控的"中国智慧"
双城故事折射的是中国疫情防控的辩证法则——既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又要最小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公布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正是对这种平衡的积极探索,笔者注意到,无论是太原的"精准静默"还是石家庄的"分级放开",都强调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保护,这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在疫苗接种方面,两座城市都开展了加强针接种攻坚,太原创新推出"移动接种车进社区"服务,6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达到91.3%;石家庄则通过赋码提醒、医保优惠等措施推动第三针接种,目前全市加强免疫接种率已达86%,这种不约而同的努力,说明建立免疫屏障仍是共识。
药物储备策略也呈现趋同态势,笔者走访发现,两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了中药预防方剂和解热镇痛类药物,太原市还建立了"家庭医生+药房"的直供体系,确保慢性病患者不断药,这些微观层面的创新,构成了疫情防控的韧性基础。
走向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当太原的银杏叶与石家庄的月季同时凋零,我们或许更应关注两座城市共同的挑战:如何修复被疫情改变的社会信任网络?如何重振中小企业的生存信心?如何构建更具弹性的公共卫生体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国城市正经历从"应急防控"向"常态治理"的关键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太原式的精细化管理智慧,也需要石家庄式的政策创新勇气,毕竟,疫情防控的终极目标,是让太原的醋香与石家庄的驴火重新飘满街头,让两座城市的百姓都能在烟火气中安享冬日暖阳。
站在11月的寒风中,我们看到太原迎泽公园的晨练者渐渐增多,石家庄火车站的客流稳步回升,这两座城市的探索如同镜子的两面,照见中国疫情防控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当全球仍在与病毒赛跑时,这种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的治理智慧,或许正是中国答案的独特价值所在。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