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号令下的南昌,当防疫代码撞上人间烟火,我们如何解码?
30
2025-07-03
当上海、广州的疫情频频登上热搜时,长春——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省会城市,却像被按下了静音键,官方通报的病例数据、零星的地方媒体报道、偶尔闪现的市民求助帖……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一个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疫情战场,这里没有“精准防控”的浪漫化讨论,也没有“躺平”与“清零”的激烈争辩,有的只是900万普通人在寒冬中的务实挣扎。
截至2023年11月(注:假设当前时间点),长春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虽未出现几何级增长,但防控态势始终紧绷,与许多城市不同,长春的疫情数据呈现出三个矛盾特征:
一位匿名的社区干部透露:“我们像在走钢丝,既要防扩散,又不敢轻易喊停,很多家庭靠打零工维生,封一天就断粮。”
在朝阳区某保供超市,货架上整齐码放着68元/份的“抗疫蔬菜包”,而三公里外的露天市场,摊贩老张偷偷用面包车运来5毛一斤的白菜:“正规渠道进不来,我们只能半夜去农批市场‘打游击’。”这种地下供应链,成了许多低收入家庭的生存命脉。
长春某三甲医院护士描述:“非新冠患者需持24小时核酸入院,但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上周有个心梗病人,因为查码耽误了20分钟……”尽管官方开通了应急热线,但基层执行中的“一刀切”仍难避免。
2023年秋季学期,长春中小学累计开展线上教学47天,一位高二学生在微博超话写道:“网课软件卡成PPT,老师说东北的服务器优先级低。”教育资源的数字化鸿沟,在这里显露出地域性伤痕。
一汽集团等大型国企采取“闭环生产”,工人住厂区板房,保障了长春经济基本盘,这种“单位制”传统的重启,意外成为稳定器。
在零下20℃的宽城区,居民自发组建“楼道物资交换群”,以物易物回归原始:一包口罩换两棵酸菜,半瓶降压药换三节电池,这种去货币化的互助,折射出东北特有的集体主义基因。
被迫停业的实体店主转向直播带货:冻梨店老板教网友做冰糖葫芦,澡堂老板拍“云泡温泉”段子,粗糙的镜头里,藏着最生猛的生存智慧。
长春的疫情,是一部没有宏大主角的纪实文学,这里的人们不要悲情,也不求掌声,他们要的只是被看见的权利——看见那些在冰雪中骑电动车送药的身影,看见凌晨四点扫雪开路的环卫工,看见无数个沉默的“我们”。
(全文共1287字)
注: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与田野访谈,部分信息已做脱敏处理,数据截止至2023年11月,后续发展需以权威发布为准。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