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天上海疫情/截止今天上海疫情最新情况】
28
2025-06-28
当全国多地还在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发热门诊排长队发愁时,陕西西安却悄然上演了一场"资源变形记"——街头闲置的核酸检测亭被改造成24小时"发热诊疗站",这一举措迅速冲上热搜,这座曾在疫情防控中经历大考的古都,如今正用创新的城市治理思维,为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服务转型提供新样本。
12月7日,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别强调"盘活存量资源",这为后续核酸亭改造埋下伏笔,据西安市卫健委数据,截至12月10日,全市已有超过200个核酸采样点完成功能转换,预计本周内将突破500个。
在雁塔区电子城街道,记者看到原本蓝色的核酸亭已贴上醒目的红色十字标志,改造后的诊疗站面积虽不足5平方米,但配置了智能温控系统、基础药品和远程问诊设备,市民通过扫码登记后,可享受"三合一"服务:
"从排队到拿到布洛芬只用了8分钟。"刚完成诊疗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这种"家门口的发热门诊"有效分流了医院压力,碑林区某三甲医院发热门诊排队时长从6小时降至1.5小时。
西安此举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精准的数据研判:
这种"平急两用"的设施转换理念,与国务院最新提出的"加强医疗资源储备"要求高度契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张明评价:"这是对'新十条'创造性落地的典范。"
为确保政策实效,西安同步推出三大支撑体系:
药品保供"双循环"
重点人群"三色管理"
信息透明化
"西安疫情服务平台"实时更新:
随机采访显示,83%受访者认可改造举措,但也存在改进空间:
对此,市卫健委回应称已启动"暖心升级计划",将为所有站点加装暖灯、轮椅通道,并调配移动诊疗车覆盖偏远社区。
从唐代"病坊"到明清"惠民药局",西安自古就有创新公共卫生的传统,本次改造恰似现代版的"悬壶济世"——将抗疫设施转化为惠民工程,既避免资源浪费,又传承了"民本"思想,正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授李震所言:"这座城市总能在危机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
当很多城市还在讨论"核酸亭何去何从"时,西安用行动证明:疫情防控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立足实际、敢于创新,才能把政策善意转化为民生温度,这种"微改造"蕴含的治理智慧,或许比举措本身更值得深思。
(全文共计1427字)
注: 本文数据截至2022年12月12日,主要来源于西安市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实地采访及政府公开文件。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