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防疫启示录,当精准防控遇上人情温度
40
2025-05-23
在2023年这个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特殊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南京市的南宁区意外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这个位于南京主城东南部、常住人口约50万的行政区,名字与广西首府南宁市"撞名"的巧合,却在这场疫情防控中演绎出了一场令人深思的治理实践,南京南宁区不仅借鉴了广西南宁的"边疆防疫智慧",更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出一套"双南互鉴"的防控模式,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样本。
2023年5月中旬,南京市南宁区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发现3例本土阳性病例,随后一周内感染者迅速增加至87例,涉及5个街道、12个社区,这场被命名为"南京5·16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初却因为一个有趣的命名问题引发了公众困惑——不少网民误以为是广西南宁爆发疫情,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刚开始看到'南宁疫情'的新闻,我还纳闷广西那边怎么了,后来才发现是南京的南宁区。"家住南宁区景明佳园的市民张女士回忆道,这种因名称相似造成的误解,反而让这个平时鲜少登上全国新闻版块的行政区意外获得了关注,南京南宁区,这个成立于2002年、由原雨花台区部分区域调整而来的市辖区,面积仅78平方公里,却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治理韧性。
深入探究南京南宁区名字的由来,我们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据《南京市志》记载,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为纪念北伐战争胜利,将原江宁县的几个乡合并设立"南宁镇",取"南方安宁"之意,2002年南京区划调整时,沿用了这一历史地名成立南宁区,而广西南宁的得名则始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取"南疆安宁"之意,两个"南宁"相隔千里,却承载着相似的安定寓意,这种历史文化的奇妙呼应,为后来的防疫经验交流埋下了伏笔。
疫情发生后,南京南宁区面临着一个特殊困境:作为主城区的一部分,它既不像郊区那样有地理隔离优势,也不如商业核心区具备完善的应急基础设施,就在防控工作陷入僵局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广西南宁市主动伸出了援手。
"我们在边境疫情防控中积累的'分段包干'经验,或许对南京的同行有参考价值。"广西南宁市疾控中心主任李国强在两地首次视频交流会上表示,他提到的"分段包干"法,是广西在防范越南边境疫情输入中创新的工作方法:将防控区域划分为若干责任段,每个区段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形成网格化防控体系。
南京南宁区迅速消化了这一经验,并结合主城区特点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在南京大学的专家团队协助下,他们开发出"三维网格"管理系统:纵向建立"区-街-社区-小区-楼栋"五级责任链;横向按商业区、住宅区、学校等不同功能划分责任田;在时间维度上则实行"早中晚"三班倒的无缝衔接,这套系统在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使检测效率提升40%,排队时间平均减少25分钟。
更令人惊叹的是两地在大数据应用上的碰撞,广西南宁分享了其"边境数字围栏"技术——通过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异常流动人员,南京团队则在此基础上,整合了本地发达的智慧城市系统,开发出"宁疫通"平台,该平台不仅实现了重点人员轨迹追踪,还创新性地接入了8000多路智能摄像头,利用AI算法识别公共场所口罩佩戴情况,准确率达92.6%。
"这种跨地域的经验交流打破了行政壁垒,让我们看到疫情防控不再是孤军奋战。"南京南宁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王磊深有感触地说,据统计,在疫情最严峻的两周里,两地疾控部门进行了9次视频会商,交换了47份技术文档,这种高效的知识共享为快速控制疫情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借鉴外部经验的同时,南京南宁区更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疫情暴发后第三天,一个名为"南宁区防疫科学志愿组"的微信群悄然成立,成员包括本地高校教授、三甲医院医生、科技企业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这个民间自发形成的智囊团,很快成为官方防控的重要补充。
"我们发现封控区垃圾清运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建议采用'定时定点+专业消杀'模式。"志愿组成员、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刘敏提出建议后,不到24小时就被纳入全区垃圾处理新规,类似这样的民间智慧在疫情期间不断涌现:有程序员开发了"买菜排队"小程序缓解超市聚集,有心理学家开设线上疏导课堂,还有退休教师组织"云辅导"解决学生居家学习问题。
这种官民互动的良性循环,构建起独特的社区"免疫系统",在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陈晓明看来:"南宁区的实践表明,疫情防控不仅是行政力量的展示,更是社会自组织能力的试金石。"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南宁区共涌现出236个社区自助团体,开展志愿服务1.2万人次,弥补了专业力量的不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区防疫实验室"的创新举措,在南京医科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南宁区选取3个典型社区作为试点,由居民自主提出防疫痛点,专家团队提供科学解决方案,针对老旧小区门禁管理难题,研发了低成本的非接触式开门装置;为解决核酸检测信息不对称问题,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结果查询系统,这些"微创新"看似细小,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防控精度和温度。
随着6月上旬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南京南宁区的防控实践开始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在评估报告中指出,该区"创造了人口稠密主城区快速控制疫情的典型案例",但更具启示意义的是,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南对话"所展现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与2021年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相比,南宁区疫情在更短时间内得到控制(24天实现社会面清零),且经济社会成本大幅降低,统计显示,该轮疫情对南京GDP影响仅为0.3个百分点,远低于禄口疫情时期的1.8个百分点,这种效益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治理方式的转型升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晓江认为:"南宁区的经验表明,现代城市治理需要建立'弹性知识网络'——既能快速吸收外部优秀实践,又能激活本地创新潜能。"这种双向知识流动机制,或将成为未来城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标配。
"双南模式"也存在局限性,两地交流中暴露出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决策流程差异等问题,提醒我们区域协作仍需制度性安排,南京南宁区委书记周勇坦言:"疫情过后,我们计划与广西南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临时性的经验交流转变为常态化的治理创新平台。"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这场由地名巧合引发的防疫实践,实则揭示了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深层转型:从封闭自成体系到开放互联互通,从政府单边主导到社会多元共治,从经验直觉决策到数据科学支撑,正如其名所寓意的"南方安宁",南京南宁区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不仅守护了一方平安,更探索出一条融合历史智慧与现代治理的城市发展新路。
当被问及疫情带来的最大启示时,在防控一线连续工作30天的社区书记李芳的回答朴素而深刻:"城市就像人体,免疫力不仅靠药物,更要靠自身机能,我们建设的不该是依赖'抗生素'的城市,而是具有强大'自愈力'的有机体。"这番感悟,或许正是这场"双南"防疫对话留给未来城市最珍贵的遗产。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