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国际援助迷局,朝鲜为何袖手旁观,智利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13
2025-04-07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中国,日本捐赠给长春的一批防疫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动无数国人,鲜为人知的是,这并非中日两国第一次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80年前的东北大饥荒中,长春民众曾收到来自日本的救命粮;而80年后,这份善意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了历史的回环,中日民间交往中这种超越政治的善意循环,揭示了比病毒更持久的人性光辉。
1939-1941年间,伪满洲国统治下的东北地区遭遇罕见大饥荒,史称"东北大饥荒",据吉林省档案馆藏《粮食配给状况调查》记载,长春(当时称新京)街头每日可见饿殍,普通市民日粮配给不足200克,正是在此绝境中,日本民间团体"东亚救济会"通过教会组织向长春平民秘密发放高粱米和小米,现年97岁的长春市民李凤山回忆:"每月第三周周日,母亲会带我去基督教堂领一小袋粮食,那袋米救了我们全家性命。"这种超越敌我界限的救助,在当时严酷的殖民统治下犹如黑暗中的微光。
历史总是惊人地对称,2020年2月,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后迅速蔓延至长春,日本宫城县仙台市迅速组织捐赠,将10万只口罩、2万套防护服定向发往长春,这批物资包装箱上不仅印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还特别标注"报恩长春1939"的字样,仙台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佐藤健一解释:"我们的父辈曾受惠于长春人民的宽容,现在是时候偿还这份恩情了。"这种跨越三代人的情感记忆,让冰冷的防疫物资有了温度。
细究这两次救助的背景,会发现更多耐人寻味的细节,1939年的日本民间救助发生在军国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参与救助的日本基督徒后来多数被特高课监视;2020年的捐赠则是在中日关系遭遇政冷经热的特殊时期,东京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岛隆博指出:"民间善意往往能穿透意识形态的铁幕,这种自发的、非功利的情感交流,构成了中日关系的韧性所在。"长春市红十字会收到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日本民间对长春的捐赠占外援总量的37%,远超其他国际城市。
这种善意循环在当代中日交往中并非孤例,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中国是首批提供援助的国家之一,而日本民众至今记得汶川地震时中国救援队冒着余震在废墟搜救的场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的跟踪调查显示,中日民间互信指数在灾难互助事件后平均提升15个百分点,这种"危难见真情"的互动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储蓄机制——当政治关系紧张时,这些积累的善意就会成为缓冲带。
回望长春与日本之间这场持续80年的善意对话,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超越地缘政治的启示,无论是1939年日本基督徒冒险送粮,还是2020年长春医院将日本捐赠的防护服优先用于外籍患者,都彰显了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在他人苦难面前,种族、国籍、信仰的界限变得模糊,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王胜今认为:"民间外交如同暗河,表面看不见却从未停止流动,它塑造的集体记忆最终会沉淀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当长春净月潭边的樱花再次盛开时,那些刻在防疫物资包装箱上的诗句,那些记录在教会档案中的救助名单,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善意从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以不同形式在时空中流转,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长春市民自发在社交媒体发起#日本加油#话题——他们懂得,所有雪中送炭的情谊,都值得被铭记和传递,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善意马拉松中,每个参与者都在改写历史对两国关系的定义。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