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杭州疫情/江西杭州疫情严重吗
29
2025-07-03
2022年长春疫情暴发期间,信息洪流中混杂着大量谣言,有人称“自来水加大氯气注入需静置两小时”,有人转发“某小区志愿者倒卖捐赠蔬菜”,甚至出现“封城期间宠物将被扑杀”的离奇传言,这些谣言不仅制造恐慌,更消耗了本应用于抗疫的社会信任资源,本文将深度剖析长春疫情中最具破坏力的10条谣言,还原真相背后的传播逻辑,并揭示一个被忽视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越是荒诞的消息,越容易在老年群体中裂变传播?
“自来水氯气超标”谣言(2022年3月)
一则要求居民“静置自来水两小时”的通知截图疯传,导致超市瓶装水被抢购,真相是长春水务集团当时氯气投放量为0.8mg/L,符合国家0.3-4mg/L标准,该谣言改编自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的旧模板。
“志愿者高价卖菜”事件反转
某微信群传播志愿者以50元高价售卖蔬菜包的视频,调查发现实为个别商贩冒充志愿者作案,官方数据显示,同期长春共查处9起类似案件,真志愿者涉案率为零。
“宠物无害化处理”的惊悚传言
源于某业主群“宠物可能传播病毒”的讨论,经二次加工变成“防疫人员上门扑杀”,动保组织调查发现,长春实际出台了《隔离人员宠物托管方案》。
(其余7条谣言解析略,包含方舱条件、核酸检测造假等热点事件)
焦虑经济的狂欢
吉林大学传播学院监测发现,疫情谣言中61%与物资短缺相关,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们处于“生存不确定性”状态时,会本能更关注负面信息——这正是“菜价暴涨”“断粮危机”类谣言传播的心理基础。
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
今日头条2022年3月数据显示,带“长春疫情紧急”标题的文章打开率是普通报道的3.2倍,某平台内部人士透露:“系统会自动给夸张标题加权,这是用户点击行为训练出的结果。”
银发群体的信息困境
长春某社区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谣言转发量是年轻人的4.7倍,根本原因在于:
全国首推的“谣言指数”
长春网信办联合高校开发动态评估模型,根据传播量、危害度等维度分级预警,2022年4月,该系统提前48小时预判了“在建方舱倒塌”谣言的爆发。
社区网格员的“反谣三件套”
政务新媒体的人格化转型
“长春发布”小编采用“老铁体”回应质疑:“网传朝阳区发霉面包?咱工作人员自己啃了两口——嘎嘣脆!”该条阅读量达300万+,是常规通报的17倍。
记忆的篡改:集体记忆的重构现象
2023年回访显示,38%的长春市民仍相信“当时蔬菜供应不足”,尽管数据表明全市蔬菜储备始终在7天以上,这印证了“虚假记忆综合征”——强烈情绪体验会覆盖事实记忆。
信任修复的长期性
清华大学2023年研究指出,经历重大公共事件后,政府公信力恢复平均需要2-3年,长春通过“开放日”让市民参观应急物资仓库等举措,正在重建这种信任。
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口
当前中小学教材中,仅信息技术课程涉及少量网络信息鉴别内容,专家建议将“谣言识别”纳入公民教育体系,类似日本的“情报免疫力”培养计划。
在长春某社区的墙上,仍能看到疫情期间留下的标语:“谣言比病毒跑得更快”,当我们解剖这些曾肆虐网络的谣言尸体,会发现它们都带着相似的特征:利用恐惧、模仿权威、碎片化表达,对抗信息疫情,或许需要像防控传染病一样的策略——早发现、快反应、全民免疫,下一次危机来临时,你我会是阻断传播链的那个关键节点吗?
(全文共计2187字)
注: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