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记忆的双城记,长春与南昌的疫情时空对话
39
2025-05-23
2021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疫情暴发,随后迅速扩散至全国多个省份,在这场波及全国的疫情中,甘肃省——这个距离南京1800多公里的西北省份,却意外成为了疫情传播链上的重要一环,当公众目光聚焦于南京、扬州等东部城市时,甘肃正在经历一场不为人知的"静默抗疫",这段鲜少被提及的抗疫历程,揭示了中国疫情防控体系中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地理距离在Delta变异株面前形同虚设,而偏远地区的防疫困境远比想象中严峻。
7月22日,甘肃省卫健委通报了首例南京关联病例——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张某,随后短短两周内,甘肃确诊病例激增至75例,涉及兰州、张掖、嘉峪关等多个城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些病例大多与一个特殊的传播链条相关:南京-张家界-西安-甘肃。
甘肃疫情的暴发点颇具戏剧性,7月中旬,多位来自南京的游客在张家界观看《魅力湘西》演出后感染,随后其中部分游客转道西安,再通过旅游团将病毒带入甘肃,这条跨越四省的传播链,彻底打破了"西部地区相对安全"的认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病专家张立平回忆:"当时我们接诊的首批患者都有明确的跨省旅游史,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更令人担忧的是基因测序结果:甘肃病例感染的均为Delta变异株,与南京疫情同源,甘肃省疾控中心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这批Delta毒株的平均潜伏期仅3.2天,传播代际间隔缩短至2.7天,远高于2020年原始毒株的传播效率。
当疫情来袭,甘肃面临的挑战远非东部发达地区可比,首当其冲的是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据统计,2021年甘肃每千人床位数仅为6.12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6张;三级医院数量仅占全国的1.8%,且集中分布于兰州等少数城市,张掖市某县医院院长坦言:"我们全院只有8台呼吸机,如果出现重症患者集中入院的情况,设备根本周转不过来。"
基层防疫的脆弱性在疫情中暴露无遗,在陇南市某乡镇,由于缺乏专业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密接追踪工作一度由村医和乡镇干部兼任,当地卫生院院长表示:"我们的'流调'就是挨家挨户敲门问行程,效率低还容易遗漏。"这种状况直到省级专家组下沉后才有所改善。
交通条件的限制则造成了另一个悖论:既要严防输入,又要保障物资畅通,甘肃地形狭长,东西跨度达1600多公里,多个边境县与内蒙古、宁夏等疫情地区接壤,在酒泉市金塔县,为守住312国道入口,当地设置了24小时检查站,但这也导致生活物资运输效率下降了40%。"我们不得不在防疫和民生之间走钢丝。"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人如是说。
面对困境,甘肃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应对策略,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当地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社火"组织体系,将疫情防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每个"社火会"负责一个片区的防疫宣传和人员摸排,这种基于熟人社会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意外效果,据统计,采用该方式的社区,人员排查效率提升了65%。
科技赋能成为破局关键,兰州大学研发的"疫情时空预测系统"首次应用于实战,通过融合移动通信、交通票务等多源数据,成功预测了疫情向河西走廊扩散的趋势,该系统提前48小时预警了嘉峪关市的疫情风险,为当地争取了宝贵的防控准备时间,项目负责人周文功教授指出:"在资源有限地区,精准预测比盲目防控更重要。"
疫苗接种的"甘肃速度"同样令人瞩目,截至疫情暴发时,甘肃6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仅为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甘肃启动了"驼背上的疫苗"行动,组织医疗队骑马、骑骆驼深入牧区接种,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一支由30人组成的马背医疗队,用两周时间完成了偏远牧区8900人的接种工作,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使甘肃在疫情高峰期前将老年人群接种率提升至82%。
甘肃抗疫经历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其一,现代交通网络已彻底重构了流行病传播地理学,任何地区都可能成为疫情"震中";其二,偏远地区的防疫不应简单复制东部模式,而需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应急体系;其三,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防疫治理优势。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后来评价:"甘肃抗疫是观察中国疫情防控体系韧性的重要窗口。"这个GDP排名全国倒数的省份,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了疫情快速清零——从首例到清零仅用23天,期间没有发生一例死亡,这种成绩的取得,靠的不是丰厚的资源,而是对本地实际的深刻把握与创新应变。
当南京疫情逐渐淡出公众记忆,甘肃的故事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从来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那些沉默应对危机的"边缘"地带,往往蕴藏着最珍贵的治理智慧,在全球疫情仍在反复的今天,关注每一个"甘肃",或许才是构建真正全民防疫网络的关键所在。
(全文共计1523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