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记忆的双城记,长春与南昌的疫情时空对话
35
2025-05-13
在青藏高原的东端,西宁这座海拔2275米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慢节奏"生活方式闻名遐迩,当新冠疫情来袭时,这座"慢城"却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快反应"能力,西宁的疫情防控措施,既不同于东部大城市的雷霆手段,也区别于其他西部城市的应对策略,它创造了一种高原城市特有的"慢快辩证法"——平时从容不迫,战时雷厉风行,这种看似矛盾却又高度统一的防疫哲学,不仅守护了230万西宁市民的健康安全,更为全国中等规模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西宁方案"。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疫情防控带来了双重影响,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天然防疫屏障,降低了外部输入风险;高原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氧气稀薄导致患者康复周期延长,一旦疫情暴发后果更为严重,2021年10月,当delta变异株在全国多地暴发时,西宁迅速启动了"环西宁防疫保护圈",在主要入城通道设置24小时检查站,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车辆人员进行"双码一报告"(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报告)查验,这种基于地理特点的防控策略,使得西宁在周边省份出现疫情时,仍能保持本土零感染记录长达127天。
高原气候对防疫物资储备提出了特殊要求,西宁市疾控中心的调研显示,普通医用外科口罩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过滤效率会下降8%-12%,而防护服在高海拔地区的透气性问题更为突出,为此,西宁建立了"高原特需防疫物资储备库",专门储备适用于高海拔环境的防疫物资,截止2022年6月,该储备库已存有高原专用N95口罩120万只、改良型防护服5万套,以及适应高原运输的冷链疫苗保存设备30台套,这种因地制宜的物资准备,为后续疫情防控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口构成特点也影响着防疫策略的制定,西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26.3%,其中藏族、回族、撒拉族等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俗和聚集方式,在2022年春季的疫情防控中,西宁创新推出了"双语(汉藏、汉回)防疫宣传队",组织400余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志愿者,深入社区、寺院、民族村寨开展防控宣传,在城东区清真寺聚集区,政府与伊斯兰教协会合作,将防疫知识融入"主麻日"宣讲内容;在湟中区的藏族村落,利用传统"拉伊"民歌形式编排防疫宣传曲目,这种尊重民族文化特性的防疫方式,极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防控参与度。
西宁在疫情防控中最大的制度创新,莫过于构建了"三圈层"精准防控体系,第一圈层是"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城区布设了289个固定采样点,确保任何居民步行15分钟内可达;第二圈层是"1小时应急响应圈",组建了200支机动采样队,接到阳性报告后1小时内完成封控、采样、流调基础工作;第三圈层是"3小时物资保障圈",建立市、区、街道三级物资储备中心,确保任何区域封控后3小时内完成基本生活物资配送,这一体系在2022年5月的疫情处置中发挥关键作用,仅用72小时就控制住了传播链。
"网格化+民族代表"的双重管理模式是另一项创新,西宁将全市划分为1872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2名网格员和若干志愿者,特别之处在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每个网格还选聘1-2名民族代表参与管理,如城东区的国际村社区,由回族退休教师马玉梅担任防疫协调员,她熟悉每家每户情况,能准确掌握外来人员信息,极大提高了排查效率,数据显示,这种模式下,少数民族社区的防控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98.7%,远高于普通社区的91.2%。
西宁还首创了"高原健康驿站"隔离模式,考虑到高原环境下集中隔离可能加重基础疾病患者的不适,西宁将部分条件较好的宾馆改造为"健康驿站",配备血氧仪、制氧机等高原特需设备,并安排藏医、回医提供传统医学服务,2022年4月至6月期间,全市27个健康驿站累计接待隔离人员5862人,无一人出现严重高原反应,这种人文关怀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专项表扬。
在科技应用方面,西宁开发了全国首个"高原健康码"系统,普通健康码在高原地区常因网络延迟导致刷新困难,西宁联合华为技术团队,开发了低带宽环境下仍能流畅运行的健康码系统,并增加血氧饱和度自主申报功能,系统投入使用后,扫码通行速度提升60%,累计识别出高原反应需关注人员1372人次,预防了可能发生的健康风险。
无人机配送网络解决了高原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西宁与顺丰合作建立了西北首个城市级医疗物资无人机配送网络,投入50架无人机覆盖主城区,在2022年11月的疫情防控中,这些无人机累计飞行2300余架次,运送核酸样本、急救药品等物资5.3吨,特别是在封控区药品配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住南山路封控区的李建国老人通过无人机接收到了急需的降压药,他感慨道:"以前觉得无人机是新鲜玩意,没想到关键时刻救了命。"
藏汉双语AI智能流调系统则突破了语言障碍,西宁市公安局联合科大讯飞开发的这套系统,能实时将流调对话在汉语和藏语间转换,准确率达92%,系统投入使用后,藏族同胞的流调配合度从原来的75%提升至94%,平均流调时间缩短40%,该系统现已升级为支持五种民族语言的版本,并在青海全省推广。
西宁的疫情防控处处体现着高原城市的人文温度,考虑到高原冬季严寒,各核酸检测点都配备了"暖房"——可移动的保温采样亭,内部温度保持在18℃以上,城中区莫家街采样点的工作人员马秀兰说:"我们穿着防护服都冷,更别说排队的老百姓了,有了暖房,老人小孩再也不怕冻着了。"这一贴心设计使冬季核酸检测出勤率保持在95%以上。
针对高原农牧区特点,西宁组织了"马背上的防疫队",在湟源县、大通县等地的偏远牧区,由村干部、村医和兽医组成的防疫队骑马入户,既开展疫情防控,又为牲畜接种疫苗,被牧民亲切称为"双防队",2022年春季,32支马背防疫队行程累计超过1.2万公里,覆盖了全市所有偏远牧区,实现了疫情防控"零死角"。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碗熬饭"的故事,在城东区封控期间,东关清真大寺周围的回族餐馆自发为防疫人员提供传统美食"熬饭"(一种青海特色烩菜)。"杨记熬饭"老板杨海清带领员工连续18天每天送出400份熬饭,"他们保护我们安全,我们让他们吃口热饭"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西宁疫情防控中的民族团结力量,这种自发行为后来发展为全市性的"暖胃行动",累计为防疫人员提供免费餐食12.6万份。
作为著名的高原旅游城市,西宁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间找到了独特平衡点,创新推出的"旅游泡泡"模式,允许符合条件的旅游团在特定路线内闭环活动,2022年7月至9月,共有63个旅游团、1872名游客体验了这一模式,无一起疫情传播事件,为当地旅游业挽回经济损失约1.2亿元。
"云游青海"数字文旅项目则开辟了新路径,西宁联合腾讯公司打造了线上文旅平台,通过VR技术展示塔尔寺、青海湖等景点,并销售青海特产,2022年该平台访问量突破800万人次,线上交易额达3200万元,既减少了人员流动,又保住了旅游收入,藏族导游才让扎西转型为"云导游"后表示:"虽然不能带团了,但通过手机能让更多人了解青海文化,也挺好。"
对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同样体现特色,西宁设立了1亿元专项纾困基金,重点支持民族手工艺品店、清真餐饮等特色小微企业,截至2022年底,累计为2378家企业提供帮扶,保住就业岗位1.7万个,位于莫家街的"撒拉尔刺绣"店主韩阿乙舍说:"政府免了三个月房租,还帮忙开通网上销售,我们挺过了最难的时候。"
西宁的疫情防控实践,展现了一个高原城市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的智慧与韧性,其核心经验在于:尊重地域特殊性、注重制度创新、善用科技手段、彰显人文关怀、统筹经济发展,这些经验对全国同类城市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在2022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召开的疫情防控经验交流会上,西宁模式被概括为"精准防控、高原特色、民族团结、科技支撑、民生为本"二十字方针,正如西宁市市长孔令栋所言:"疫情防控没有标准答案,西宁的做法就是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高原城市的防疫路径。"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西宁经验的价值将超越防疫本身,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广泛的启示,这座高原城市用实践证明:即使在最严峻的挑战面前,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能走出一条兼顾安全与发展的特色之路,西宁的"慢快辩证法",或许正是中国城市治理智慧的一个生动缩影。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