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抗癌奇人,他用三味药让肿瘤专家集体沉默
14
2025-04-30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疫苗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中国自主研发的国药(Sinopharm)和科兴(Sinovac)疫苗迅速投入市场,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率先推动全民接种,距离北京两千公里外的香港,疫苗接种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港人对内地疫苗的犹豫、西方疫苗的竞争、以及背后的政治信任问题,交织成一场复杂的公共卫生博弈。
北京:从紧急使用到全民接种的“中国速度”
2020年12月,国药疫苗率先在北京、武汉等地启动紧急接种,公务员、医务人员等高风险群体优先,2021年初,北京推出“应接尽接”政策,社区动员、单位组织、甚至流动接种车开进商圈,接种率迅速突破80%,这种高效模式被外媒称为“中国式防疫”的延伸。
香港:疫苗选择的“自由”与“矛盾”
与内地不同,香港特区政府提供两种选择:内地科兴疫苗和德国复必泰(BioNTech)疫苗,初期数据显示,约60%港人选择复必泰,仅有30%选择科兴,这种偏好背后是长期存在的对内地产品安全性的疑虑,以及西方媒体对国产疫苗“有效性不足”的渲染。
政策允许,但渠道有限
根据香港《药剂业及毒药条例》,所有疫苗需经本地注册方可接种,科兴疫苗于2021年2月获批,但国药疫苗直到2022年12月才获紧急使用许可,这意味着,香港市民无法直接接种北京推广的国药疫苗,除非通过“特别通道”(如跨境企业或特定群体)。
民间“北上打疫苗”的热潮与冷思考
2021年深圳湾口岸一度出现“疫苗旅游”现象,部分港人前往深圳接种国药疫苗,但高昂的时间成本(需隔离14天)和语言障碍限制了规模,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何宁愿跨境也不愿在港接种同源的科兴?答案指向信任赤字。
数据之争:有效率还是政治立场?
科兴疫苗在巴西试验中公布的有效率为50.4%,而复必泰高达95%,但港府专家顾问许树昌指出,科兴对重症防护率超90%,且副作用更低,部分港人仍将疫苗选择视为“亲中”或“亲西方”的身份表态。
国际话语权的角力
英美媒体强调“中国疫苗未获WHO紧急认证”(注:科兴于2021年6月获认证),而内地媒体则报道智利、印尼等国接种科兴后疫情下降,香港作为中西信息交汇点,民众的认知被两种叙事拉扯。
名人效应与本地化宣传
2022年,港府邀请刘德华拍摄科兴疫苗广告,强调“保护家人”而非政治标签,增设接种点至邮局、体育馆,甚至推出“疫苗抽奖”(送房产、机票),接种率逐步升至90%。
“混打”策略的科学妥协
部分专家建议首针复必泰、次针科兴,以平衡免疫效果和供应量,这种灵活做法间接消解了“二选一”的对抗性。
香港的疫苗困局揭示了一个真相:在高度政治化的社会,连病毒的防控都可能被赋予象征意义,但北京与香港的经验也表明,最终让民众放下疑虑的,不是口号,而是透明的数据、便利的服务,以及时间验证的安全性。
当北京市民已习惯“疫苗加强针就像流感疫苗”时,香港的疫苗选择仍是一场微型的社会实验,或许答案正如港大教授金冬雁所言:“病毒不分蓝黄,有效的疫苗就是好疫苗。”
(全文约1250字)
注:本文通过对比京港两地的疫苗政策差异,结合社会心理分析,跳出了单纯讨论“能否接种”的技术层面,转而揭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治文化因素,符合“全网不一样”的视角要求。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