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防疫新规引热议,上海市民为何集体关注?
25
2025-07-03
2022年3月,长春——这座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突袭,被迫按下了暂停键,街道空荡,商场闭门,公交停运,整座城市进入“静默”状态,在这片黑土地上,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与病毒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城市韧性、治理智慧与人性温度的考验。
长春的防疫故事,不同于武汉的悲壮、上海的精细,也不同于深圳的迅捷,它带着东北特有的粗粝与温情,在寒冬与春雪交织的季节里,书写了一部独特的抗疫篇章。
长春的疫情防控,带着鲜明的东北特色——雷厉风行,不留余地。
“封控区”与“保供体系”同步建立
疫情暴发后,长春迅速划定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严格管控,政府联合本地企业(如一汽、皓月等)建立应急保供体系,确保米面粮油、蔬菜肉类稳定供应。
“核酸检测”的东北速度
长春的核酸检测,没有南方城市的“诗意排队”,而是透着东北人的直爽——“大喇叭喊楼”“志愿者敲门”,甚至动用铲车在雪地里运送物资,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雪中防疫线”。
与“硬核”防控并行的,是长春人特有的豪爽与温情。
“以物易物”的社区江湖
封控期间,长春人展现了“东北版以物易物”——家里缺酱油的,在业主群喊一嗓子,立马有人回应:“我家有,挂门把手上,自己拿!”甚至有人用一包烟换了两颗白菜,用一瓶老干妈换了一袋冻饺子,这种最原始的物资交换方式,成了特殊时期最温暖的生存智慧。
“逆行”的“老铁”志愿者
长春的志愿者队伍里,不乏“东北老铁”的身影——有开挖掘机帮忙清雪的工地大哥,有主动给医护人员送饺子的饭店老板,甚至还有退休大爷组成“巡逻队”,拿着大喇叭在小区里喊:“都别出来溜达,回家整点小酒喝得了!”
疫情初期,长春曾短暂出现“买菜难”问题,由于物流受限、商超闭店,部分居民面临物资短缺,但很快,政府启动“保供专班”,联合本地企业、社区团购和外卖平台,建立起“线上订购+无接触配送”体系。
反思: 超大城市如何构建更灵活的应急供应链?长春的经验是——必须依托本地企业,发挥社区网格作用,避免过度依赖外部物流。
封控期间,血透患者、孕产妇、急重症病人的就医问题引发关注,长春随后开通“绿色通道”,设立“黄码医院”,并组建“医疗应急车队”,确保特殊人群“出得了小区、进得去医院”。
反思: 疫情防控不能“一刀切”,必须为特殊群体预留“生命通道”。
长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一汽集团等企业的停产对全国供应链造成冲击,如何在防疫的同时保障重点产业?长春的做法是——“闭环生产”,即员工住厂区、核酸每日测、物流专车送,确保生产线不停摆。
反思: 未来疫情防控需更精准,避免“全域静默”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2022年4月底,长春逐步解封,街头重现烟火气,这场疫情防控战,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叙事,却有着无数普通人的坚守与付出。
当“共和国长子”从疫情中苏醒,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防疫经验,更是一种启示——在灾难面前,城市的生命力,终究源于每个人的善意与担当。
(全文约2100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